2022年1月7日星期五

《一颗真心·一生真情》天荒地老等您回来

 《一颗真心·一生真情》崇汉著

天荒地老等您回来

[话题思考]
    天下的妈妈都一样要肩负养育儿女的责任,妈妈对儿女有说不尽的爱,此爱坚强地、伟大地伴随着儿女的成长,甚至一生一世。所以,失去母亲的人最渴望母爱的温暖,投进母亲的怀里,感到无限的幸福。
    语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又云:“百善孝为先。”
    父母的亲情,在生活中随时呵护着儿女。在凄风苦雨的日子里,父母随时替儿女挡风遮雨,无怨无悔。
    为什么有些儿女会对父母反脸无情,动不动就顶嘴咒骂呢?是否前世结下了恶缘今世还呢?如果不懂得孝敬父母,不懂得对父母感恩图报,那么,还会积极去树立其他德行吗?

[人间事事]
    小女孩不幸染上急性传染病,经过医生尽职尽责的抢救,她仍然处在昏睡状态中,但偶尔会轻声呼唤:“妈妈!……回来……”
    护士小姐见小女孩的父亲焦苦地等待,便关心地问:“为什么不叫她妈妈来陪她呢?”
    “她妈妈不久前去世了。”
    护士小姐听了当即坐在靠近小女孩的病床前,用温暖的双手不停地抚摸着小女孩凉冰冰的手,同时亲切和蔼地不断说:“乖女儿,妈妈回来了!妈妈在你身边……”
    一会,小女孩睁开无神的双眼,惊喜地呼唤:“妈妈!妈妈!等您回来……”

[清心领会]
    听!儿女在低声呼唤:“母亲!您在哪里?天涯海角,何处有您的踪影?……”
    护士小姐以爱心给予失去母亲却又渴望母爱的小女孩得到了母爱的温暖,母爱终于激发了小女孩奇迹般地苏醒了。
    语云:“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朝难。”(朝:日;天。)为什么呢?
    啊!花开了最美丽,然而它能长留枝头吗?
    一旦失去了父母,失去了父母的爱,骤然醒悟,这时才体会父爱母爱的伟大与温馨。然而,任你伸长脖子,任你泪流满脸,等到天荒地老,父亲啊!母亲啊!他们俩已一去不复返了。

《一颗真心·一生真情》唱首情歌谁来聆听

 《一颗真心·一生真情》崇汉著

唱首情歌谁来聆听

[话题思考]
    古训云:“感情是一把火,会燃烧我们的理智。”
    每个人都会受外界的刺激而心理产生七种反应,就是“喜,怒,哀,乐,爱,憎,欲。”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感情,适可而止。
    古圣先贤常训诫咱们,人生无常,要珍爱此生此世之人身,改正不好的脾气,革除不良习气,做个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有些人,因为亲情、爱情、友情等遭遇挫折或不如意而失去理智,一时冲动,于是言行不合天理良心,不合道德伦常,事后无限悔恨。
    人,是感情的动物,因为失去亲情或男女情缘难续而深深陷入悲痛、失望中。要如何节哀顺变呢?要如何从挫败中擦干眼泪、重新振作精神、展现昔日的光彩与欢笑呢?要有坚强的意志,生命的光与热要永远点燃。
    古人有一句名言:“爱情是人类感情中最脆弱的一环。”
    所以,人人喜听、喜唱抒情歌曲,抒情歌曲响彻心灵。

[人间事事]
    有一名长发披肩的女郎来到婚纱摄影馆,要求摄影师替她拍结婚照。
    “我怎么没有你的预约呢?”摄影师睁着眼问。
    “我现在,现在就急着要拍照!”女郎坚持、哀求着说。
    “怎么只有你一个人呢?”摄影师疑惑不解。
    “你没看报纸吗?”女郎突然沉着脸,内心无限伤痛地说:“那天,在造船厂,一艘拖船的意外中,那名溺水身亡的技工,他就是我的未婚夫……哦!他还活着,活着回来了!他就在我身边,你没看见吗?……”这时,女郎黯然泪下,流下了悲伤的眼泪,泪眼里充满着对爱情的渇望。
    一会儿,女郎情不自禁地唱起一首时下流行的抒怀情歌,歌声哀伤凄切:
    唱首情歌给谁听
    不知何处访知音
    我有深深的恋情
    说不完诉也诉不尽
    我闭上双眼
    盼望着有一天
    心上的人儿来到我身边
    我要和他(她)相爱到永远

[清心领会]
    啊!(啊:表示追问。)万古情缘今何在?(何在:在什么地方?在哪里?)
    衷心祝愿天下热恋中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眷属:在此指夫妻。)
    要如何认识生命呢?生命的精髓在哪儿?生命的长度有多长?——就是一呼一吸。然而,生命不在乎长短,而在乎活得有道有德,修身行仁义。
    人往往因为一场变故而嵌入心里的阴影挥之不去。虽然,当时无法放下造成的遗憾,但随着时日的消逝是治疗伤痛的有效良药。
    谚语云:“化悲哀为力量。”
    切忌消极,精神总要重新振作起来。人生的痛苦或欢乐,一样会使人长大。风雨过后,喜见一片蓝天,阳光依旧灿然。
    啊!擦干辛酸的眼泪,生命要再重现光彩。

《一颗真心·一生真情》前言

 《一颗真心·一生真情》崇汉著

前言

(一)
    读者们,大家好!
    首先,感激天地无量的大爱,也感谢一切人、事、物、境,这本“人间事事集”《一颗真心·一生真情》,才有这个良好的机缘顺利结集出版,并呈献给尊贵的读者。
    “事事”指各种事情。
    “人间事事”指的是什么呢?是指人在人世间和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人类生活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二)
    本书各篇文章之人间事事,都是大家耳闻目睹而能感同身受,笔者尽己所能行文简明扼要,容易阅读,容易领会其内容。
    文章务求短小精悍,言之有物,希望能激发读者的道德勇气,时刻行功培德,以德服人,先正己后化人,大家共同为匡正(匡正:纠正;扶正。)世道人心和彰显仁义道德而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
    在这个阅读风气如此低落的环境里,为了爱护尊贵的读者明理精进,于是本书措辞用字尽量浅白。有些文章圆括号内的文字,是字典里的正确注解,希望能帮助读者理解文章中词句的含义,也希望能方便热爱真理、热爱本族文化的读者阅读。

(四)
    你的青春仍然在闪闪发光吗?你的才思横溢依然被边缘化吗?依然无处施展吗?时至今日,你的身体还很健壮吗?
    纵然,那些失根的一群自命不凡,盲目追求西化,(西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发生趋同转变。)他们自以为是明智又荣耀的选择,于是抛弃本族传统文化与优良的道德伦理之美德而沾沾自喜。然而,无论如何,随着岁月的流逝,每个人的生命或长或短总会有结束的一天。那么,在这道德沦落、淆惑视听的时代和环境里,意志薄弱者或认识不清的人,一不谨慎,心灵就会遭受污染,于是随心所欲,恣意妄为,离经叛道,致使灵性堕落,如此受尘缘拖累而祸害此生那就太可惜了!
    如何向自我的内心去提炼自性的宝藏呢?如何务求“这颗真心,这生真情”增光添彩呢?并力促希望的闪光划破黑夜的长空而以此自豪呢?……

(五)
    仰天长叹!物是人非。
    时下加速为西方文化推波助澜的社会,本书会有多少读者认真细读呢?——长歌当哭吧!(长歌当哭:放声歌咏当作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虽然,笔者才疏学浅,但自问只要尽善尽责,完成任务,也就不枉此生亦无遗憾了!

(六)
    本书属于“非卖品”。
    本书欢迎转送、转载、传阅,也欢迎翻印赠阅,那么,您的仁慈、爱护之善举,笔者在此感激不尽!

邹崇汉
前言于新加坡
公元2015年10月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心中众生自性自度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六)惠能《六祖坛经》

心中众生自性自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惠能《六祖坛经·忏悔品第六》(节选)。

注释:
自性:谷神;亦称佛性;本性良心;灵性。
真度:以自性之智慧度一切迷妄心,痴迷心等,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意译:
    惠能六祖曰:诸位大德!自己心中的“众生”,是指邪迷的心、诳妄的心、不善的心、嫉妒的心、恶毒的心,上述不好的心,都称作心中的“众生”,所以各人须自性自度,这样才称得上真度。怎样才称作“自性自度”呢?就是将自己心中的邪见、烦恼和愚痴等“众生念”,用正见去度化。有了正确的认识和透彻的见解,就能各自用自己的智慧来扫除心中的“众生”——愚痴和迷妄等。因此,当邪思生发时,就用正念来度化;当迷妄生发时,就用省悟来度化;当愚痴生发时,就用智慧来度化;当恶念生发时,就用善意来度化。用上述的方法来扫除自己心中的“众生”,便称为“真度”。

要旨及其他:
    1、芸芸众生(芸芸众生:众多的普通百姓)心里的念头存在着邪思妄想、痴迷、贪贿、嗔怨、忌妒(忌妒:因别人比自己强而心怀怨恨)、恶毒、蔑视(蔑视:看不起;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里)、傲慢自大等等,这些心念统称“自心众生”。修行就是要去除这些不良的心念,修正不好的行为。
    2、自己心中若存有不合天理的心念就须靠自己下决心去扫除,就是“自性自度”。不过,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和透彻的见解,这叫“正见”。因此,要了解真理,热爱真理,要求自己充实道德思想,认理归真,要不断的修心养性,培养高尚的品德。
    3、你是否知道心中的“众生”把你的智慧和德相障碍住了吗?抓住时机,要有希圣希贤的信心去革除不好的心念与修正不好的言行。

事例:
    有一则“心中痴迷(众生之一),自性自度”的故事:
    赵抃(抃:biàn音便),宋朝西安人,他常在夜里静思默省,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是否合乎天理良心。
    有一天,赵抃去参加宴会。当他醉眼蒙眬看着歌女时,见她头上插着一朵杏花,便情不自禁地赞美道:
    “髻上杏花真有幸。”
    “枝头梅子岂无媒?”歌女才貌双全,当下对上一句,痴情地以眉目传情。
    赵抃回到私衙(衙:旧时指官署),心潮澎湃,心驰神往,于是对服侍他的老兵说:“去请那位头上插着杏花的姑娘来陪我。”
    “你!你今天……”老兵很惊讶,但上司有吩咐,不得不出门去了。
    一会儿,赵抃的理智战胜了外在的诱惑,正确地认识到需要保持高尚的品德,保持天理良心,于是用正确的理念和决心去扫除痴迷和妄想。因此,他高声地提醒自己说:“赵抃!不要越轨!”(越轨:脱离轨道;比喻言语、行为超出规章制度或道德所允许的范围。)
    站在门外的老兵闻声推门进来欣喜地说:“我知道你会后悔的,所以我没有去叫那位姑娘。”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心念清净莲花盛开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六)惠能《六祖坛经》

心念清净莲花盛开

惠能无相颂曰: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惠能《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注释:
邪:不正当;不正派。歪风邪气。邪说。
俱:与“都”字同意。
莲花:莲花又称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莲花象征清净、吉祥、圣洁。莲花象征诸佛菩萨虽然出于世间却清净无染、圣洁、慈悲。

意译:
    惠能“离相颂”偈句曰:
    “一个人存心邪念,烦恼便抓住机会而来;一念真、善、美,烦恼立刻被清除。
    “不能让邪、正之念左右我们的心思,便可达到清净无念超脱生死的境界。”

要旨及其他:
    1、一个人的起心动念非常重要,须时时刻刻保持正念,清净及所行皆正。不然,一念邪恶,就会促使自己造下许多罪过错。
    2、常言道:“心念一正心清净,处处莲花开。一念偏差,考验就来。”天堂与地狱就在你心头。
    3、古圣先贤教我们修身立德,就要修正行为,须知“心正则口正,心正则行正”。所以,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心念合乎常理。
    4、当你年老面对膝盖骨疼痛的时候,你会不会为此而担心、烦恼吗?为何不感谢上天无量的慈悲,你只要忍受一点疼痛的折磨,因为你的腿脚仍然可以走动。如此,你就可以继续去工作,可以继续去行功了愿,可以继续去进行各项善行义举……

事例:
    这天,他饥肠辘辘,钱包却空空,若吃“霸王饭”肯定会被骂被打。于是,他心里计划着如何去抢劫。
    他暗藏了一把短刀,在街上东张西望,寻找一个容易下手的目标。
    他恶气冲天来到一条行人稀少的小路,见一辆德士停在那边,于是快步走上前去见司机斜躺在驾驶座位上呼呼入睡。此情此景令他心念一转,相信司机为了一家大小的温饱而日夜劳苦奔波,值得同情。他再想,如果为了抢劫而杀害司机,警方肯定会追捕。于是,他把短刀抛向草丛,转身回头走,这时满脸煞气当下消失,变为和颜悦色。此刻,他想起先哲的教导:“不与人结冤仇,不造因果,有福气了。”
    他在回家途中经过一家工厂,突然有人追着他说要送给他一包饭。原来,那位工人替十多名做超时的工友买饭,饭店的老板给他多一包饭。

感言:
    邪念起,恶魔来相助,罪恶难逃。
    正念起,善神来相助,将成就善报正果。
    正邪皆由自心生,所以惠能六祖曰:“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惠能《六祖坛经·忏悔品》。
    ——本文题为《不过一念间》见笔者拙著“智慧散文集”《生活随笔》。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本性灵明至纯至净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六)惠能《六祖坛经》

本性灵明至纯至净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

注释:
菩提:译为“道”或“觉”。菩提是“觉”而非树木花草。
明镜:明亮的镜子而非亭台、讲台或舞台。

意译:
    惠能偈曰(偈:佛经中的唱词或带有佛教色彩的诗作):
    “菩提是‘觉’是‘道’是咱们的本性而非树木,能映现万物的是明亮的镜子而非亭台。
    “人的本性灵明纯净外物无法感染,人的本性既然至纯至净无一物,那么本性在什么地方‘惹尘埃’呢?”

要旨及其他:
    1、惠能作此偈强调我们的本性;本性又称自性、灵性、真如、佛性、主人公……等。人的本性灵明至纯至净,人世间的外物无法感染,所以称本性“本来无一物”。此偈惠能虽然彻悟本性,但当时他还未得五祖亲授“本来无一物”之心法真传。
    2、雁过清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既然本性“本来无一物”,那么,灵明不昧(不昧:不昏暗)的本性在什么地方“惹尘埃”呢?
    3、“本来无一物”,人之“本来”即佛性,恢复“本来”便可修成佛。所以,惠能大师在《六视坛经·行由品第一》日: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4、神秀在惠能之前作了这首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此偈尚未见性,只停留在从身心下功夫的一般修行法。
    5、为什么有些人在生活中不呈现出本性中“本来”具备的五常八德呢?此乃其本性长期在人世间被物欲、烦恼、无明(无明:痴;愚昧)等所蔽障,因此暗淡不明,所以必须自觉修行清除蔽障,回复本性原来之光辉。
    6、人人都有灵明不生不灭的本性,一旦找回我们的“真面目”,找回我们的根源,在本性处下功夫,内心的觉醒,自觉觉他,自度度人,兼善天下……

事例:
    小女孩说:“妈妈!快来看,太阳不见了。”
    妈妈问:“现在,你看见的是什么?”
    小女孩说:“我看见一大片乌云。”
    妈妈说:“哦!我们的肉眼被乌云遮住了。乌云蔽障视线,所以我们看不见太阳。”
    过了一会儿,小女孩欢呼道:“好啦!现在乌云消散了,太阳出来了!”
    妈妈说:“乌云一消散,就能看见完整的太阳及感受太阳的光与热。乌云无法污染太阳,也不会令太阳消失。”

浅析:
    任何的尘埃、污秽都无法遮蔽、污染太阳,就好像人的本性灵明至纯至净,人世间的外物无法污染,所以惠能说本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