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学习》前人著
十二因缘法(二)
(七)受:苦乐的感受。
婴儿发育成长,由大约四或五岁至十岁左右,此时智识渐开,六根到六尘,已经不是直觉的「触」,因其心识上有了违顺的感受,对于饮食、玩具能分别好、恶、爱、憎而有所需求。虽已有占有欲,但此时倘无强烈的贪爱之心,执着之心,故称为「受」。
(八)爱:随着成长,开始对事物起了贪爱。
人真正有欲望是从十四岁开始,从此天真之心失去,后天之气强,先天之气弱。这时男孩子想交女朋友,女孩子想交男朋友,彼此异性相吸。因业种子的成长,促成少年人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也是叛逆的时期,已经不再听父母的话,反抗心强。小时候经常说:我爸爸妈妈说,或是我们老师说。可是到了这阶段的少年人,已经不会说爸爸妈妈说了,而是我认为如何如何或我的朋友说。
其实,欲望是人生存的条件,但也是烦恼的根源,人有欲望就会想办法去取得,在这过程之中,若是以正当的手段倒无所谓,若是生出了邪心,就会犯下无穷的祸患。
(九)取:对某物起了贪爱,就想去获得。
一个人从有欲望的阶段开始,到进入社会,接触人事,其欲望加强,其占有欲更强。由于贪婪之念日炽,对五欲(财、色、名、食、睡)百般争取,贪求无厌,执迷不悟。所以爱、取、有三者是同时存在的。人开始造罪是从爱欲开始,有了爱欲就会执着、占有,然后造业。例如:六根对六尘就会产生贪爱。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但各人所贪爱的东西不同,因个人的业种子不同,有人贪名,贪赞美,一听到赞美声就得意忘形;有人贪利,日夜追求不舍,斤斤计较,为了小利伤和气;有人贪睡,为了睡眠误时,误事;有人贪吃,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造罪。
所以所谓的取:就是对于可欲之物,如钱财、珠宝、汽车、洋房、名、位、权势等坚持不舍。对于可憎的,排斥之心,亦固执不舍。
例子:一般我们知道医生的职责是救人,但是有些医生是杀人,有些医生与创子手串通将死刑犯,在刑场枪决时,不打中要害,打别的地方。当犯人吓昏时,医生就说犯人已死,就抬到手术台,把心脏、肝脏、肾脏,所有可以用的东西挖出来。更残忍的是,没有用麻醉剂活活的解剖,因为这些器官非常贵,只要卖一次,就胜过他们一年的薪水。这是非常残忍与可怕的事情,不知在冥冥之中有因果报应,他们所做的一切恶行,将来是要受审判的。
(十)有:为了贪取,又重新个造业,又种下来世的业力。
由爱而取,由取而造业,这个有就是行为的結果,也就是业。既然有了业就会受报,这果报是依业力的轻重而定。
在十二因缘连锁中,爱、取、有三者共同构成现在三因,以现在所造之因或业,感召未来之报,未来的生死、来生不一定能得人身,也许升天道,也许墮入三恶途,或畜牲,视其业力而定。
(十一)生:因现在之惑业,又再次投胎受生。
「有」本身就是业,既然是业,就要受报。这个果报就是生,一出生又开始受生老病死之苦,所以每个凡人的出生是由前世的爱、取、有三者所造的业而来世上投胎。业就象一股很强的力量,牵引我们去投胎。人是没有自主权,因业力的关系就形成了八种不同的命运:富、贵、贫、贱、寿、夭、穷、通。命不好不能怨天尤人,一切都是自己业力造成的,业力的起因就是无明。
(十二)老死:再受老死之苦。
每个人都不希望老,但是老还是会来临。既然有生,必定有老死。由生至老,由老至死,原是无可奈何之事。死后业识不灭,无明种子仍由业力牵引,在迷昧盲目的冲动下,又结识成胎,又开始了另一期的生命过程。这就我们所说的轮回。
所以这十二种因缘就象十二个锁链,一环扣一环,环扣着过去、现在、未来,永无休止。我们若要跳出轮回,就要去掉心中无明的业种子。因为人生一切的苦、烦恼、劫数、天灾、人祸、刀兵等,都是来自人类一念的无明。因无明的心而做出不正当的行为,行为的结果就是业,因业的关系又要去受苦,受轮回。
要如何去掉无明?第一要端正身心,守戒律、自我反省,不要让自己一错再错。若能端正身心,本性自然光明,智慧自然流露。有了智慧,言行都合乎道,合乎天理,将来灵性才能真正回天,不再轮回。
修身 惑
洗心 / \
净性 业 ——苦
无明 } 过去二因(一至二)
行 }
识 } 现在五果(三至七)
名色 }
六入 }
触 }
受 }
爱 } 现在三因(八至十)
取 }
有 }
生 } 未来二果(十一至十二)
老死 }
三、结论
研究十二因缘法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人类生死轮回的真相,为何会有生死。原来生死是由于一念的无明所造下的业力,由业力形成今世每个人在世间的一切富、贵、贫、贱、夭、寿、穷、通等不同的境遇。所谓「种如是因,必得如是果」,若一个人在顺境中能不迷惑,在逆境中不生出怨天尤人之心,而能甘愿受苦及感恩,那么心灵就能解脱。
因果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可见今生所受的一切苦乐,就是前世所造的因,想要知道未来的结果是好是坏,今世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未来。我们若在今世三因爱、取、有中去迷惑(业种子),那么将来必受生及老死等诸苦,苦中又生惑,惑又再造业,业又再受苦,如此轮转不息。所以修道就是要生出智慧,去掉无明对于世间的爱欲,在爱取之中能合乎良心,合乎中道,将贪爱化为博爱,于贪取中取得应取之道,了解命中能得多少就得多少,不必去强求,一切随缘,安贫乐道,心灵自然就能解脱。
透过十二因缘法,可以成就缘觉菩萨,其修行重点在于觉醒、觉悟,也就是借着此法门而达到觉悟修行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