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4日星期六

《讲义学习》十二因缘法(二)

《讲义学习》前人著

十二因缘法(二)

(七)受:苦乐的感受。
    婴儿发育成长,由大约四或五岁至十岁左右,此时智识渐开,六根到六尘,已经不是直觉的「触」,因其心识上有了违顺的感受,对于饮食、玩具能分别好、恶、爱、憎而有所需求。虽已有占有欲,但此时倘无强烈的贪爱之心,执着之心,故称为「受」。

(八)爱:随着成长,开始对事物起了贪爱。
    人真正有欲望是从十四岁开始,从此天真之心失去,后天之气强,先天之气弱。这时男孩子想交女朋友,女孩子想交男朋友,彼此异性相吸。因业种子的成长,促成少年人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也是叛逆的时期,已经不再听父母的话,反抗心强。小时候经常说:我爸爸妈妈说,或是我们老师说。可是到了这阶段的少年人,已经不会说爸爸妈妈说了,而是我认为如何如何或我的朋友说。
    其实,欲望是人生存的条件,但也是烦恼的根源,人有欲望就会想办法去取得,在这过程之中,若是以正当的手段倒无所谓,若是生出了邪心,就会犯下无穷的祸患。

(九)取:对某物起了贪爱,就想去获得。
    一个人从有欲望的阶段开始,到进入社会,接触人事,其欲望加强,其占有欲更强。由于贪婪之念日炽,对五欲(财、色、名、食、睡)百般争取,贪求无厌,执迷不悟。所以爱、取、有三者是同时存在的。人开始造罪是从爱欲开始,有了爱欲就会执着、占有,然后造业。例如:六根对六尘就会产生贪爱。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但各人所贪爱的东西不同,因个人的业种子不同,有人贪名,贪赞美,一听到赞美声就得意忘形;有人贪利,日夜追求不舍,斤斤计较,为了小利伤和气;有人贪睡,为了睡眠误时,误事;有人贪吃,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造罪。
    所以所谓的取:就是对于可欲之物,如钱财、珠宝、汽车、洋房、名、位、权势等坚持不舍。对于可憎的,排斥之心,亦固执不舍。
    例子:一般我们知道医生的职责是救人,但是有些医生是杀人,有些医生与创子手串通将死刑犯,在刑场枪决时,不打中要害,打别的地方。当犯人吓昏时,医生就说犯人已死,就抬到手术台,把心脏、肝脏、肾脏,所有可以用的东西挖出来。更残忍的是,没有用麻醉剂活活的解剖,因为这些器官非常贵,只要卖一次,就胜过他们一年的薪水。这是非常残忍与可怕的事情,不知在冥冥之中有因果报应,他们所做的一切恶行,将来是要受审判的。

(十)有:为了贪取,又重新个造业,又种下来世的业力。
    由爱而取,由取而造业,这个有就是行为的結果,也就是业。既然有了业就会受报,这果报是依业力的轻重而定。
    在十二因缘连锁中,爱、取、有三者共同构成现在三因,以现在所造之因或业,感召未来之报,未来的生死、来生不一定能得人身,也许升天道,也许墮入三恶途,或畜牲,视其业力而定。

(十一)生:因现在之惑业,又再次投胎受生。
    「有」本身就是业,既然是业,就要受报。这个果报就是生,一出生又开始受生老病死之苦,所以每个凡人的出生是由前世的爱、取、有三者所造的业而来世上投胎。业就象一股很强的力量,牵引我们去投胎。人是没有自主权,因业力的关系就形成了八种不同的命运:富、贵、贫、贱、寿、夭、穷、通。命不好不能怨天尤人,一切都是自己业力造成的,业力的起因就是无明。

(十二)老死:再受老死之苦。
    每个人都不希望老,但是老还是会来临。既然有生,必定有老死。由生至老,由老至死,原是无可奈何之事。死后业识不灭,无明种子仍由业力牵引,在迷昧盲目的冲动下,又结识成胎,又开始了另一期的生命过程。这就我们所说的轮回。
    所以这十二种因缘就象十二个锁链,一环扣一环,环扣着过去、现在、未来,永无休止。我们若要跳出轮回,就要去掉心中无明的业种子。因为人生一切的苦、烦恼、劫数、天灾、人祸、刀兵等,都是来自人类一念的无明。因无明的心而做出不正当的行为,行为的结果就是业,因业的关系又要去受苦,受轮回。
    要如何去掉无明?第一要端正身心,守戒律、自我反省,不要让自己一错再错。若能端正身心,本性自然光明,智慧自然流露。有了智慧,言行都合乎道,合乎天理,将来灵性才能真正回天,不再轮回。
    修身                        
    洗心                    /        \
    净性                  ——

    无明        }        过去二因(一至二)
    行            }
                }        现在五果(三至七)
    名色        }
    六入        }
                }
    受            }
    爱            }        现在三因(八至十)
                }
                }
                }        未来二果(十一至十二)
    老死        }

三、结论
    研究十二因缘法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人类生死轮回的真相,为何会有生死。原来生死是由于一念的无明所造下的业力,由业力形成今世每个人在世间的一切富、贵、贫、贱、夭、寿、穷、通等不同的境遇。所谓「种如是因,必得如是果」,若一个人在顺境中能不迷惑,在逆境中不生出怨天尤人之心,而能甘愿受苦及感恩,那么心灵就能解脱。
    因果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可见今生所受的一切苦乐,就是前世所造的因,想要知道未来的结果是好是坏,今世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未来。我们若在今世三因爱、取、有中去迷惑(业种子),那么将来必受生及老死等诸苦,苦中又生惑,惑又再造业,业又再受苦,如此轮转不息。所以修道就是要生出智慧,去掉无明对于世间的爱欲,在爱取之中能合乎良心,合乎中道,将贪爱化为博爱,于贪取中取得应取之道,了解命中能得多少就得多少,不必去强求,一切随缘,安贫乐道,心灵自然就能解脱。
    透过十二因缘法,可以成就缘觉菩萨,其修行重点在于觉醒、觉悟,也就是借着此法门而达到觉悟修行的菩萨。

《讲义学习》十二因缘法(一)

《讲义学习》前人著

十二因缘法(一)

一、前言
    在前面我们已经研究过「四圣谛法」。这是小乘法的修行者所修的法门。若能实实在在的去修,也能解脱生死,达到罗汉的境界,但是这种小乘法只有自渡而未渡他,没有菩萨的慈悲及愿力。
    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十二因缘法」,就是一条通往中乘菩萨的法门。中乘菩萨不只自渡,也是渡他,当然要渡人,必须先自渡,就是要了解解脱之道,了解我们人是以何种因缘而有生,以何因缘而有老死,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要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佛经的「十二缘生观」说起,「十二缘生观」是释迦牟尼佛,以因果法则,开示有情生命三世流转的真相。这十二种因缘就象十二个锁链,一环扣一环,环扣着过去、现在、未来。现在是由过去的延续,而未来也是现在的延续,所以我们人在世上所经历的一切事情:包括命运、环境、家庭、教育、贫富、美丑、聪明、愚笨,都与过去世有关,而现在的一言一行所造下的因,也会影响着未来,因为这样的关系,众生的生死轮回就这样生了。
    现在我们来研究十二因缘法中的第一个因,也就是第一环。

二、纲要

(一)无明:就是迷味,不觉,善恶莫辨,真假不识,无法洞悉人生的本质。
    无明就是迷味,没有智慧,没有觉醒,心中黑暗,没有光就象一个人在黑夜走路而没有灯照明,那是非常危险的。换句话说,无明就是「惑」。它是一种盲目的意志,蒙昧的冲动力,是烦恼不安的根源。无明就象一颗「种子」,此无明种子藏在识田中是盲目的,蒙蔽的,冲动的。它遇缘会生发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事有「先见之明」,对人有「知人之明」。有此明(智慧)就可以趋吉避凶,防患未然,减少无穷的困扰与烦恼。反之一个无明的人,既不知己又不知人,既不明事又不明理,在盲目冲动下,「无明火」一起,因而带来很多的烦恼与不安。
    所以一个人若没有智慧,就如盲人不见光,就听不懂真理,因而善恶莫辨,真假不识,把假当真,把真当假,由一念的无明而产生我执我见,执着这是我的东西,我的看法,因此产生了贪、嗔、痴、慢、疑各种的烦恼。
    :贪财、贪利、贪吃、贪睡、贪色。
    :嗔恨跟我们意见不和,观念做法不同的人,嗔恨伤害过我们的人。
    :因无明之趋使,一错再错。
    :骄傲,自恃自己种族的优秀,有学识,有才能,而产生骄傲的心理,瞧不起他人,或有种族歧视。
    :对真理及圣人之言不能起信,不信有天堂、地狱、因果轮回。
    例子:有一次佛弟子问佛陀,若一个人无知犯错有没有罪?
    佛陀说:若一个烧得很烫的铁,一个无知的孩子去摸了,会不会烫到?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无明的人就象无知的孩子,去摸到烧烫的铁,最后还是要自作自受。
    所以为什么求道后,点传师、前贤还安排了这么多课程,就是希望我们能在真理的教育下,佛光的普照之下,能去掉无明,让智慧显现,有了智慧就能分辨善恶,以中道待人处事,如此心中才能得到清净、安祥。

(二)行:依无明之迷见,所犯的行为,亦即由过去世之烦恼,所作之善恶行为。
    我们人的行为与无明的种子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种子在心中看不见,但会借着人、事、物、环境,显现出来。例如一个人心中若是有贪念,到超市买东西时,可能会想办法去偷;也有些人借着职位的方便去贪污,若在一个团体中,大家都贪污,只有自己不贪,这才是真正心中没有贪的种子。一个人若心中有邪淫的种子,看了别人的女朋友、男朋友或别人的太太、先生、漂亮的小姐,就可能产生淫念。一个人心中若有嗔恨的心,就会去批评、毁谤不喜欢的人。所以现在的行为必然与过去的行为有关,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重复着过去错误的脚步,比如今世脾气不好,表示前世的脾气也很不好;今世心量很小,很贪心,表示前世也是一样的个性。今世爱说是非,表示累世来都在造口业。
    然而心中清净有智慧,一切言行都是功德;若心中无明,则一切的言行都是造业。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行来看出他心中隐藏的种子;有些人看起来慈眉善目,有些是暴戾凶残,这是多年行为熏习,影响了一个人的性格与外貌。
    所以由于不同的心念,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也是不同。例如:
    …小时贫穷被笑,产生报复心态,结果长大时杀人、绑票,最后被判刑。
    …小时贫穷被笑,长大后立志帮助人。
    …西洋名著《孽障》一书,描写一个人年幼时,有如天使般的脸,长大后与恶友为伍,习以为恶。若干年后,他父亲获知他犯罪被关于牢狱中,到狱中去探望他,一见之下,竟是一个面带刀疤,横眉竖目的暴徒,找不出一丝幼年时天使般的脸。这就是恶行在他心灵和面貌上刻下的痕迹。
    人一切的行为都来自于心念。心念善,有智慧,行为就端正;心念恶、无明、行为就不端正。

(三)识:心识,受宿世业力牵引,心识找有缘父母投胎受生。
    每个人来世上投胎,并非受自己的意识主宰,而是由无明、业力把我们拉向轮回之路。所以会投生到哪个国家,哪个家庭,是男或女,这一切也都是业力的作用,自己无法决定。但任何一个灵要来投胎,一定要先找有缘的父母,而成为父子、母女、家人,这一切并非偶然的,一定跟前世有关。缘有善缘与恶缘,若是善缘,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会很好,父慈子孝;反之若是恶缘,子女大都是叛逆不听话。遇到这种情形,也不用抱怨,因为这些都是业力的牵引。
    这个识又名叫藏识,藏些什么?就是藏着无始劫来千千万万或善或恶的业种子。此业种子遇缘则现行,又支配了我们生命未来的去向。
    因为每个人在八识田中的种子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观念,也是有所不同,对善恶的认知,也是基于过去善恶经验而来。善人认为杀生是罪恶的,屠夫认为杀牛宰羊是应该的,这些完全不同观念是来自于八识田中的业种子的作用。所以每个人的观念、性格、都是历世以来所累积下来的。因此,有人温和善良,有人凶残暴戾,而产生多样且复杂的人生。

(四)名色:胎儿或胚胎,即将有名与形。
    这个受业力牵引的灵,一进入母腹中,从母亲受胎的一剎那,就已经有生命了。但是这个小生命尚未具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能称之为身体,故称名色。
    任何一个灵要投胎到这世上确实很困难,在三十六万条灵之中,只有一条灵能幸运投胎为人。虽生为人,但是不一定有机会得道,所以得道的第一条件为「人身难得」。
    当一个灵很不容易找到有缘的父母来投胎,结果却被堕胎掉了,这时他会很不甘愿,嗔恨他的父母亲及医生,会在喑中捉弄,使其不得安宁,或影响健康。
    在美国有一间专门替人堕胎的医院,人家称里面的妇产科医生叫创子手。这间医院每年堕胎的婴儿数量之多,是无法想象的。根据因果律来说,堕胎会造下很大的罪过,以及带来很大的灾难。
    根据实验,医生将堕下来的胚胎作研究,用一根针刺一下,那个胚胎就跳一下,再刺一下又跳一下,几次都如此。再换成口哨,当口哨吹一下,那胚胎就跳一下,连续几次都如此。由此证明,胚胎虽未成形,但是已经有了生命,所以千万不可以堕胎。若是过去曾经堕胎的人,要好好忏悔,行功立德,将功补罪。

(五)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已俱足。
    胚胎在母腹中借着胎盘吸收养分,渐渐的成长之后具足了六根,成了人形,等待降临人间。

(六)触:已出胎和外界开始接触。
    六根已俱足的婴儿,准备来到人间,当婴儿一出生就哭,因为他已来到苦海。若不苦,为何会哭?没有一位婴儿是笑着来到人间的,虽然同样的出生,但是个人命运就有很大的差別。有些出生在富贵之家,上至祖父母,父母,下至兄弟姐妹,都疼爱;有一些出生就被遗弃在街上或医院、孤儿院。虽然有些出生在富贵之家,但身体残缺,这一切不同的命运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是由无明而造业,因造业而受种种人生的苦。
    触是感觉,就是婴儿出生后至两、三岁之间,可说是天真无邪,对于憎、爱、苦、乐之心尚不能分别,对外界的感受是直觉的,也就是「触」的阶段。

(待续)

《讲义学习》内圣外王(三)

《讲义学习》前人著

内圣外王(三)

丙、忍辱度嗔恚。
    嗔恚——就是怒火、无明火。古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火烧功德林」。这些都是铭言,要牢牢地印在心中。
    当怒火起时,魔鬼就接近我们了,所说的是魔鬼的话;所行的是魔鬼的行为,一切都不合乎中道。所以要当心我们的怒火,当怒火起时,要能即时降服,否则会带来无穷的祸害,也会把一生积的功德烧掉。
    忍辱——受外侮、毁谤、横逆,而不生嗔恨,谓之忍辱。忍是内心的涵养,辱是外来的横逆,忍辱是修道的增上缘。
    院长大人慈悲:「耐人一语延年益寿,吞人一气返老还童,退人一步海阔天空。
    忍一分戾气即增一分祥气,忍一分仇气即增一分和气,忍一分怒气即增一分瑞气。
    修道要学弥勒祖师的肚量,他那又圆又大的肚子,象征着大肚量。
    诗云:「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所以修道要学忍辱、有肚量。有容乃大、吃亏就是福。忍辱不只是忍受外来的侮辱、毁谤、横逆,更要忍自己所处的环境,在困穷病苦的逆境中,不可怨天尤人,在富贵安逸的顺境,不被骄矜物欲所诱惑。
    忍辱确实是很难受,像一把刀子插在心中,但若能做到就能到达彼岸。修行人不能有仇恨,所以嗔恚要用忍辱来渡化。

丁、精进度懈怠。
    懈怠——就是松懈懒惰、停顿不前、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謂之懈怠。
    精进——精进是开启智慧之门的原动力,亦是通往圣佛之路必经的过程。若是空有理想、佛缘、慧根,而不知精进,最后会化为乌有。所以精进是修行人所应具备的。
    惰性与好逸恶劳乃是人类的通病,上求佛道是人人所盼望达成的。但人类无法坚持初发心,受到环境的影响,即产生懈怠之心,故难以解脱凡夫之身。唯有精进,才能有始有终,善心才能相续不断,以解脱凡夫之身。
    修行人要有三种精进:修道精进、学道精进、行道精进。
    一、修道精進——修道每天要自我反省,精进于息灭一切妄念,使身心安稳清净,于身、口、意合乎中道。
    古代有个君王商汤,每天在自己洗脸的器具刻下自我警惕精进的铭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内修上的自我精进。
    另有一位修行人,每天要出门时,就准备了三个袋子:一个装黑豆,一个装白豆,另一个是空袋子。当他说错一句话或做错一件事时,就将黑豆放进空袋子里;当他说了一句好话或做了一件善事时,就将白豆放进袋子里。一天的行程结束,回到家后,就把袋子倒出来数,是黑豆子多?还是白豆子多?黑豆子多表示今天过多善少,白豆子多表示今天善多过少。每天都如此,直到全部都是白豆子为止。这也是一种内修精进的方法。
    二、学道精进——修道也要多充实道学,否则会退步。古人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过去在课堂上所抄过的笔记要时时拿出来温习。
    三、行道精进——今天我们已经得道了,但还有很多众生未求道,值此三曹大开普度的时期,在渡人成全方面要更加精进,不要过于安逸与懈怠。尤其现今物欲横流,人心空虚,灾劫频频·,渡人方面要更加的精进,道务越宏展,人心就愈善良,灾劫就愈少,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很神圣的使命。
    师尊日:「学道如初志,成道便有余。」所以修道要能保持初发心,然后朝着修道、学道与行道三种精进实践。

戊、禅定度散乱。
    散乱——思维、意念受外境扰乱,心不得清净。身若散乱,就会行杀、盗、淫。心若散乱,会贪、嗔、痴。口若散乱,会恶口、两舌、妄语、绮语。散乱就是心不能自主。
    禅定——就是净滤。身、口、意的清净,就是禅定。禅定并非叫我们去坐禅,而是求道受明师一指后心要定,定心猿制意马,使得心正、言正、行正。所以第三期的修行并不是坐禅,坐禅不会成道,我们可以研究释迦牟尼佛修行的历史,他在未得道时坐禅,可是当他得到燃灯佛授记之后,就不再坐禅,而开始传道,做救渡众生的工作。
    这一期的修道,并非要我们放弃学业、工作去坐禅,或上山修行。其实,禅的真意就是如何来约束我们的心,心若能定,久而久之,智慧就能生发,心会愈来愈光明。

己、智慧度愚痴。
    愚痴——愚是没有智慧,不能辨别是非善恶、真假、短暂或永恒。痴就是执着、妄想、痴心于情、痴心于物、痴心于富贵、痴心于功名。
    智慧——智慧是妙智慧,不是世人博学多闻的漏智,而是圆融无碍的妙智慧,是人人本自俱足,只因缘触心迷而不能自悟,终变成偏见愚痴。修道就是去愚痴执着、偏见。去除了这些,智慧才能流露。所以真正的智慧,并非靠表面上的学问,如读读经典、听听课、抄抄笔记,而是在修道的过程中,诚心诚意,实实在在的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渐渐所累积下来的智慧,这种智慧称为妙智慧或佛智,也就是儒家所说的良知良能。
    因众生是颠倒、愚痴、执着、妄相,所以必须以妙智慧来度化。

三、结论
    六度波罗蜜乃到彼岸,修行菩萨道最直接的法门,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大般若经云:「修行六度,能成就如来的圆满智慧。」故自古至今,所有修行人均由此六度入手,上求大觉,下化有情,自利利他,称为菩萨行,也是内圣外王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