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学习》前人著
内圣外王(三)
丙、忍辱度嗔恚。
嗔恚——就是怒火、无明火。古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火烧功德林」。这些都是铭言,要牢牢地印在心中。
当怒火起时,魔鬼就接近我们了,所说的是魔鬼的话;所行的是魔鬼的行为,一切都不合乎中道。所以要当心我们的怒火,当怒火起时,要能即时降服,否则会带来无穷的祸害,也会把一生积的功德烧掉。
忍辱——受外侮、毁谤、横逆,而不生嗔恨,谓之忍辱。忍是内心的涵养,辱是外来的横逆,忍辱是修道的增上缘。
院长大人慈悲:「耐人一语延年益寿,吞人一气返老还童,退人一步海阔天空。」
忍一分戾气即增一分祥气,忍一分仇气即增一分和气,忍一分怒气即增一分瑞气。
修道要学弥勒祖师的肚量,他那又圆又大的肚子,象征着大肚量。
诗云:「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所以修道要学忍辱、有肚量。有容乃大、吃亏就是福。忍辱不只是忍受外来的侮辱、毁谤、横逆,更要忍自己所处的环境,在困穷病苦的逆境中,不可怨天尤人,在富贵安逸的顺境,不被骄矜物欲所诱惑。
忍辱确实是很难受,像一把刀子插在心中,但若能做到就能到达彼岸。修行人不能有仇恨,所以嗔恚要用忍辱来渡化。
丁、精进度懈怠。
懈怠——就是松懈懒惰、停顿不前、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謂之懈怠。
精进——精进是开启智慧之门的原动力,亦是通往圣佛之路必经的过程。若是空有理想、佛缘、慧根,而不知精进,最后会化为乌有。所以精进是修行人所应具备的。
惰性与好逸恶劳乃是人类的通病,上求佛道是人人所盼望达成的。但人类无法坚持初发心,受到环境的影响,即产生懈怠之心,故难以解脱凡夫之身。唯有精进,才能有始有终,善心才能相续不断,以解脱凡夫之身。
修行人要有三种精进:修道精进、学道精进、行道精进。
一、修道精進——修道每天要自我反省,精进于息灭一切妄念,使身心安稳清净,于身、口、意合乎中道。
古代有个君王商汤,每天在自己洗脸的器具刻下自我警惕精进的铭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内修上的自我精进。
另有一位修行人,每天要出门时,就准备了三个袋子:一个装黑豆,一个装白豆,另一个是空袋子。当他说错一句话或做错一件事时,就将黑豆放进空袋子里;当他说了一句好话或做了一件善事时,就将白豆放进袋子里。一天的行程结束,回到家后,就把袋子倒出来数,是黑豆子多?还是白豆子多?黑豆子多表示今天过多善少,白豆子多表示今天善多过少。每天都如此,直到全部都是白豆子为止。这也是一种内修精进的方法。
二、学道精进——修道也要多充实道学,否则会退步。古人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过去在课堂上所抄过的笔记要时时拿出来温习。
三、行道精进——今天我们已经得道了,但还有很多众生未求道,值此三曹大开普度的时期,在渡人成全方面要更加精进,不要过于安逸与懈怠。尤其现今物欲横流,人心空虚,灾劫频频·,渡人方面要更加的精进,道务越宏展,人心就愈善良,灾劫就愈少,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很神圣的使命。
师尊日:「学道如初志,成道便有余。」所以修道要能保持初发心,然后朝着修道、学道与行道三种精进实践。
戊、禅定度散乱。
散乱——思维、意念受外境扰乱,心不得清净。身若散乱,就会行杀、盗、淫。心若散乱,会贪、嗔、痴。口若散乱,会恶口、两舌、妄语、绮语。散乱就是心不能自主。
禅定——就是净滤。身、口、意的清净,就是禅定。禅定并非叫我们去坐禅,而是求道受明师一指后心要定,定心猿制意马,使得心正、言正、行正。所以第三期的修行并不是坐禅,坐禅不会成道,我们可以研究释迦牟尼佛修行的历史,他在未得道时坐禅,可是当他得到燃灯佛授记之后,就不再坐禅,而开始传道,做救渡众生的工作。
这一期的修道,并非要我们放弃学业、工作去坐禅,或上山修行。其实,禅的真意就是如何来约束我们的心,心若能定,久而久之,智慧就能生发,心会愈来愈光明。
己、智慧度愚痴。
愚痴——愚是没有智慧,不能辨别是非善恶、真假、短暂或永恒。痴就是执着、妄想、痴心于情、痴心于物、痴心于富贵、痴心于功名。
智慧——智慧是妙智慧,不是世人博学多闻的漏智,而是圆融无碍的妙智慧,是人人本自俱足,只因缘触心迷而不能自悟,终变成偏见愚痴。修道就是去愚痴执着、偏见。去除了这些,智慧才能流露。所以真正的智慧,并非靠表面上的学问,如读读经典、听听课、抄抄笔记,而是在修道的过程中,诚心诚意,实实在在的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渐渐所累积下来的智慧,这种智慧称为妙智慧或佛智,也就是儒家所说的良知良能。
因众生是颠倒、愚痴、执着、妄相,所以必须以妙智慧来度化。
三、结论
六度波罗蜜乃到彼岸,修行菩萨道最直接的法门,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大般若经云:「修行六度,能成就如来的圆满智慧。」故自古至今,所有修行人均由此六度入手,上求大觉,下化有情,自利利他,称为菩萨行,也是内圣外王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