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日星期三

《贵爱己身·贵爱万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贵爱己身·贵爱万民》崇汉编著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道德经》“左契章”第七十九。

【注释】
    左契:“契”指古代借贷财物用的契约,今指合同。古代刻木为卷,木分左右二片。债权人执左契,左契刻着负债人的姓名,只待负债人(执右契者)归还财物。执左契者不向人索取,代表大德行者,比喻遵天理、守规矩、行大道。
    有德司契:有德之君子执左契,乐于施舍财物,给人方便。
    无德司彻:“彻”指周代的田赋制度。本句言无德之人,如掌管土地税者,只向人催讨税收而不肯付出。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浅说】
(一)
    两个人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又因为对事物的见解、看法不同,偏执而发生口舌之争,不愉快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从此双方积怨在心。后来经过亲友的调解其怨恨,或者各自为了自己的形象而互相退让一步,这是好现象。然而表面上双方欢欢喜喜有说有笑了,但是双方在心里或多或少仍然存有余怨。
    余怨之心久久不散,时日一久,时机成熟时,怨气又会再发作。怨心未能彻底消除,这种勉强的和解方法,怎能是最彻底的和解善法呢?

(二)
    两个人私心重,互相猜疑,怀恨在心,后来有一人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便自动去跟对方言好、退让、和解。这种和解法,也不是尽善尽美之方法。这种有为而为的和解法,不会有完善的结果。不如放下私心,当初不去惹是非,心胸宽大,不引起争执,哪会有结怨呢?

【原文】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浅说】
(一)
    古人视左为吉善,代表天理良心。古人视右为凶恶,表示违背天理良心。
    “执左契”者比喻遵天理,守规矩,行大道,尊师重道,守住自然之正道,以博爱诚正的本心来修己化人,为本性灵明之灯培德加油。

(二)
    一纸契约分左右两半。(契约: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左半张契约归债权人,右半张契约归负债人。当负债人要归还财物,其右半张契约要与债主的左半张契约相符合,对合后也就是还清了欠债,契约也就作废了;故契约是双方的信据。
    圣人、修德之君子持左契,只待持右契者归还财物,前来合于左契。持左契者不去强求别人何时归还财物——“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三)
    为什么说君子修身立德,要紧紧握住“左契”不放呢?此乃比喻行善积德,道德充实稳固,人人敬仰,人人归顺服从,那么总有一天持右契者就会自动合于持左契者。倘若是为人民服务的领导者,他就会得到人民的归顺服从与爱戴。
    持左契者一旦遗失了左契,此乃比喻此人做出了违背天理良心的事,失去了信据,人心不服,人人怨恨,那么持右契者就会“拿住刀把子——有了把柄”,(把柄:器物上供人握持的部分。比喻可以被人抓住进行要挟或利用的短处。)于是趁机毁约。若强制令人归还财物,就会惹起争端,引起纷争而结怨。

(四)
    有德之君子,手执左契,大开方便之门,乐于助人,给人方便,这是善行。善行不去宣扬,有恩于人,不留痕迹,不惦念在心。
    手执右契者(负债人),若借故拖延不还债,失去了诚信,但是手执左契的君子(债权人)循规蹈矩,不去苛责于人,不与人发生纷争,仍然心安理得,这是有德之君子的作为,就是老子说的“故有德司契”,近乎道。

(五)
    无德的人,只知力求于外,三恶具有,“三恶”指人心三毒——贪、嗔、痴,一心一意想方设法图谋不轨,以达到损人利己之目的。
    无德的人,做了少许的善事,心里就会惦念着希望得到回报或称赞。
    无德司彻者,(彻:指周代的田赋税收。)犹如掌管土地税者,只向人催讨税收而不肯付出,不肯给人财物支援,怎不令人生怨呢?

【原文】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浅说】
(一)
    上天本身没有善或不善,但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养育万物,对待众生没有亲疏贵贱的区分,一律平等施与善人恩惠。
    谚语云:“火不烧山地不肥,人不为人(众人)身不贵。”
    有仁德的善人志士执左契,牺牲奉献,传达真理使众人明理修道,其所作所为能与无为的天道相契合,也和上天一样有令人钦佩的德性,那么上天自然会经常给他辅助、护佑、照顾。

(二)
    为非作歹之恶人,其所作所为违背天道,与上天的德性格格不入,因此不契合就不护佑;上天怎么会去护佑恶人作恶事呢?
    恶人为了贪欲私利,捏造是非,损人利己,宁愿自造恶因自食苦果,咎由自取,这与“天道无亲”之“常与善人”完全是两回事。

【引例与深思】
    执左契者,就是有大志的至善君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为什么善人常获上天的护佑、辅助呢?其实,上天怎么会无故加福于人呢?其主因在于自己——自种善因,与上天的德性互相契合所带来的善果、福报。那么有大志的至善君子,其高尚的德行,有哪一些可以让世人借鉴效法呢?例如:
    修:言合理行端正,清除人心三毒。人心三毒指的是“贪、嗔、痴”。
    行:日日牺牲奉献,其言行有益于社会人群。
    仁:以慈爱的心来亲近劳苦民众,传达真理,助人明理修道立德。善人鼓励他更善,不善的人帮助他趋向于善。
    义:以浩然正气代天阐扬真理,勇于维护正义。
    礼:以温和的态度与真诚的心来待人接物,善待善人与不善的人。
    智:真明道,有远见,明辨正邪。
    信:躬行实践信守诺言,诚实守信。
    道:独处时谨慎守诚,改过自新,抱守道体率性而行。德:三施并行,公正无私,抱朴持守本性良心。(三施:财施、法施、无畏施。)

《贵爱己身·贵爱万民》虽死犹生虽生犹死

《贵爱己身·贵爱万民》崇汉编著

虽死犹生虽生犹死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道德经》“源头章”(无难章)第六十三。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浅说】
    (一)为无为
    无为有其本体,不是无所为之所谓无为。
    圣人以无为的心态去处理事物,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欲望、贪求或私利,不夸耀其才能,而是为了众人的利益去处理事物;以《菜根谭》的一句话比喻“为无为”如“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世人以有为的心态去处理事物,他的所作所为,有其目的,他有意在一举一动的表现中,处处显露其才能。

    (二)事无事
    圣人办事,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功绩,不存计谋,心中不存事物的现象是否显现,行事有而若无,实而若虚,但是在无所事而事之中却见其所事之功。所以前贤曾比喻“事无事”:“事来则应,事去不留。”
    世人办事,有其私利,事分形象、大小。因此人与人之间就会引起争名夺利之纷扰与叫骂,怎不造下诸多不好的因果呢?

    (三)味无味
    圣人的品味,不是为了满足情欲、贪欲与好恶而品味。圣人不追求品味,纯粹是以自然淡薄无味当作品味。所以前贤曾比喻“味无味”,如“细嚼菜根,淡中有味”。
    世人的品味,以自己对事物是否感受到有趣味或生好恶,然后才去从事,同时也要求符合自己的条件,否则虽然有益于人民大众的好事,也就不愿去从事了。

【原文】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浅说】
    (一)大小多少
    圣人的心灵中一切具足,不缺少一物。所以圣人能视小为大,因此认为一切小都是大。圣人能视少为多,因此认为一切少都是多。圣人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万事万物,就不会有大小与多少之分别。所以我们对人要同施仁爱。例如老师对所教的学生不分天资聪敏或愚钝,没有歧视,平等看待。
    凡人只见眼前的事物大者就认为大,小者就认为小;又因为心灵有所缺乏,心存贪欲,就以大视为小,以多视为少。
    然而大者与小者其后之另一面,是否仍然是大与小呢?难道不会由大变化成为小,由小发展成为大吗?
    有志者发心修道立德,凡人认为这是一件小事,但是若真心修行至终结,成就功德圆满,那么这不是一件大事吗?——由小发展成为大。
    凡人只看见眼前的事物多者为多,少者为少,只见其一不知其二。然而多者与少者其后的尽头,是否照旧是多或少而不起变化发展吗?
    一般而言,世事都有利也有弊,有弊也有利。事物也有大与小、多与少之相互交替。所以凡事不但只顾眼前,也要想到以后其发生的结果。
    所谓“一分为二”,看待人或事物,不但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
    圣人视行道立德之厚实为多,如果个人能力所限,虽然略嫌不足也就心满意足而算多了。
    相反,一个人如果用违背天理良心的手段,取得了“众多”不义之财,例如贪赃枉法,走私贩毒,甚至下贱到出卖肉体。由于不合义理而致富,所以天理难容,逃不过天理的惩罚,同时要受人间法律的制裁,其财物终究不能长存久享,这样怎么不算“少”呢?犹如歇后语形容:“做梦当皇帝——好景不长。”

    (二)报怨以德
    世人德怨分明。古今中外,大多数人都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形成了亲疏、恩怨对立的现象。
    忘恩负义者,唯利是图者,以怨报德,忘了别人给予的恩惠,不仁不义,丧失了本性良心。
    圣人的心灵万德俱备,视众人为一体。假如愚妄的人对圣人产生怨恨之心,仍然不会因此而影响圣人的德行。就因为圣人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存报复心,所以圣人就不落入恩怨的圈子里而纠缠不清。
    圣人“以德报怨;以德报众生”,无德怨之对待心,难道德怨不分吗?这正是圣人与凡人不同之处。
    圣人心中无怨,不产生怨恨之心,乃因“德”是圣人应尽之责。所以圣人对恩德者报之以恩德,对怨恨者也报之以恩德——报怨以德。

【原文】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浅说】
    (一)图难于其易
    做困难的事情,先从容易的地方计划做起。当容易的部分做完了,其他的部分也就很容易做好。

    (二)为大于其细
    做一件很大的事,首先要从细小的部位一步一步做好。(部位:整体中某个局部所在的位置。)就是说,做大事,首先从细小的部位开始做好了,然后才将其他大的组合或难做的部位做好。细心就不会误大事。

    (三)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人世间一切困难的事,一定要先从最容易的地方开始做起。就是说,人世间一切困难的事,必定先从容易的地方逐步做起。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首先要打好地基,不然怎能建筑起万丈高楼呢?

    (四)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人世间的大事,一定要先从细小的部位开始做起。就是说,人世间的大事,必定从细小的部位开始做起,不然就会误大事。

    (五)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了解做事必先从细小的、容易的部位做起,根基稳固了,才能成就大事业。所以圣人低声下气在做事,不自高自大,反而能成就其伟大事业。
    凡人往往忽略了大必起于小,所以做事都从大部位做起。所谓“欲速则不达”,性急者反而误事,不能达到目的,就会遭遇许多挫折,若不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怎不以失败了事呢?

【原文】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浅说】
    (一)夫轻诺必寡信
    一个人没经过思考就点头答应人做一件事,却不认真看待这件事,过后借故推托不负责,此人必然是个不诚实不守信的人。

    (二)多易必多难
    把一件事情看得很容易,事先不作详细研究,事先没准备去进行,到时候就会遇到很多困难而遭受失败;困难都是由自己造成的。

    (三)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所以有道的圣人,凡事都在开始的时候,如同处理困难、麻烦的事而不敢掉以轻心,(掉以轻心:形容对事物不重视:不在意。)先在难处着眼。(着眼:从某方面考虑、观察。)心存戒惧才会认真去做,时时谦虚谨慎反省自己的不足与缺点,这样当事情进行时就会变得容易办,那么怎不变成“天下无难事”呢?

【引例与深思】
(一)
    啊!小小的花蕾,(花蕾:还没开放的花。)当它成长开放的时候,花朵鲜艳夺目,美丽极了,花香一阵阵随风飘送。可惜,过不了多少时日,红艳艳的花朵终于干枯萎缩、凋谢了!——花开花谢,印证了事物由小发展成为大,再由大变化成为小。
    明白了事物大小互相发展变化,那么请你联想,为什么“树不能常绿万年,人不能荣华一世”呢?

(二)
    杜甫三十五岁的时候,来到了长安。他为了要实现改变颓败的世风,博施济众,于是去朝廷应征官职,然而他和一些贤才都得不到重用。
    那时李林甫当了唐玄宗时代的奸臣,掌握很大的权力。李林甫善于颠倒是非,排斥异己,嫉贤妒能,他害怕皇帝唐玄宗选拔的贤才进了官廷,会揭发他的阴谋、罪行,因此故意挑剔毛病,所以杜甫不幸落选。
    当时李林甫是一名权要人物(大),(权要:掌握大权地位显要。)死后被人检举他的罪行,唐玄宗便收回他所有的官职爵位,他咎由自取,(咎由自取:遭受责备,惩处或祸害是自己造成的。)落了个千古罪名。李林甫由大变作小。
    杜甫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仕途失意,但是他仍然关心民间疾苦。他的诗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时期的民间苦难。他的诗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与“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地反映出当时民不聊生与社会动乱不安的面貌。(民不聊生:老百姓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
    当时杜甫穷愁潦倒(小),被李林甫(大)排斥。但是杜甫的诗作深刻反映出当时政治、社会、军事等各方面动乱与黑暗的面貌。结果其身虽死却享有“诗圣”(大)之美誉。杜甫由小变作大。

(三)
    在人世间,有些人一旦时来运转,由买卖而致富,可谓由“少”变化发展成为“多”。如果用违背天理良心的手段谋取私利,其罪行一旦被揭发,因此坐牢、罚款,由巨富变成负债人,可谓由“多”发展变化成为“少”。这些人的“多少”发展与变化,你可曾见过吗?

(四)
    出生为人,就会由生、老、病而步上死亡。死期何时到来,自古以来没有人可预先知道。
    一个人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要如何走完有意义的“生、死”之路呢?

(五)
    人世间似苦海,人生无常,世事无常。
    有智慧明理的仁人志士,能观察、洞悉事物未发之事理,掌握了事物的源头,于是想到有因必有其果,有耕耘才有收获,所以早早就立志在人间修身行道立德,为弘扬仁义道德而死,其贵爱天下万民之精神,德行不朽不灭,永留人间。所以古人说:“有的人虽然死了,可是他还活着。”——虽死犹生!浩气长存!(犹:如同。)

(六)
    人世间似苦海,人生无常,世事无常。
    在人世间,有些人斤斤计较,好狡辩,好较量,只顾眼前的私利与尽情欢乐享受。
    有的人“上了山尖想上天”,非常贪婪,为了追求享受而干尽违背天理良心的事,搞阴谋诡计,失去了德性,失去了良知良能,其肉身虽然未死而实际上已亡。所以古人才说:“有的人虽然活着,可是他已经死了。”——虽生犹死!怎么还不醒悟呢?(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七)
    古人流传下来的一则寓意深长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到树林里去打猎,不知何故弄断了一段食指。他忍受着剧痛,询问身边的一位有智慧的大臣对这起断指的意外看法。
    “好!是一件好事!”智慧大臣恭喜的说。
    国王听了当下怒哼一声,斥责道:“你幸灾乐祸!”于是命令侍卫把智慧大臣关进监狱。
    不久,国王又带领侍卫和大臣四处去打猎。有一次,在丛林里遇见野人。
    当时,野人要活捉这队人马的首领,这位首领就是国王,要活捉国王献祭他们的神。正要举行祭典时,巫师忽然发现国王断了一截手指。按照他们的惯例,若献祭不完整的祭品给天神,将会受到惩罚。因此野人将国王解下祭坛,由另外一位大臣来取代。
    国王庆幸逃过了一劫。他回到朝中,顿觉智慧大臣说断指是一件好事,确实如此,于是立刻将智慧大臣从牢房里释放出来。
    不料智慧大臣对国王感激的说:“我被关进牢房受苦,也是一件好事!”
    “啊!”国王惊讶地看着智慧大臣。
    “那时我被关进牢房,不在陛下身边。”智慧大臣愉快地说:“祭坛上的大臣不是我。不然,我怎能逃过那一劫呢?”(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这个故事,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为政章”第五十八所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倚:依仗)。
    其实,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当你得到了所要的东西,切勿骄傲自满,也许因为这份收获而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莫忘了有其因必有其果。

(八)
    老子在本章说:“大小多少。”
    大者与小者其后之另一面,是否仍然是大与小呢?难道不会由大变化成为小,由小发展成为大吗?比如不幸的事(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好事,转祸为福;例如上述国王与智慧大臣的故事。
    多者与少者其后的尽头,是否照旧是多与少而不变化发展吗?
    “大小多少”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有些人在顺境中心旷神怡,满腔热忱地去依本性良心而修,一举一动依本性中具有之五常八德率性而行,承担责任,决心去济世化民,化道于天下。
    有些人在逆境的挫折中,心灰意冷,在考验中的所作所为违道背德,开斋破戒,自我腐化堕落,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请你仔细地思考与联想……
    老子说:“大小多少。”请你联想,要如何巩固心志,要如何活得“虽死犹生”呢?(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