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爱己身·贵爱万民》崇汉编著
盈则失事虚则容物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道德经》“保常章”(持盈章)第九。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注释】
持:手拿着。引申为把持。
盈:充满,多出来。引申为自满、自夸。
其已:“其”指水。已:停止。
【浅说】
(一)
注入水缸里的水达到容量的极点,水就会向水缸外流出去,应该在水满之前立刻停止往水缸里注水。
水缸保留一部分空间(虚),这样才是盛水的最适当方法。不然当水缸转动时,水盈满就会往水缸外流出去。
(二)
世人的功利执著心太重,又因为不知足之心理关系,所以对事物妄求妄为漫无止境。就好像水缸里的水已经满了,仍然不断注水,水满向外流,不但浪费水,也失去了水缸之正用。
(三)
天之道贵虚不贵盈。“盈”则有失事之祸害,“虚”则有容物之妙用。
(四)
世人的欲望无穷无尽,然而知足者不奢求盈满,(奢求:过高地要求。)进德修业者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有攻克难关之意志,贵精神,贱财物,宁俭不贪,其谋取的功利是为了利世福民,知止知足,不持功自傲以免损德败性,那么其人生就会过得常乐美满。所以谚语云:“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五)
不奢求功利,凡事能知止知足,不自夸自大,有剩余不敢尽,止于道,止于德,遵行我们本性中的五常之宝——仁、义、礼、智、信,则远离祸害,所以说:“鬼神害盈而福谦。”
【原文】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注释】
揣:打击;揣摩。
锐之:使之尖锐。
【浅说】
(一)
斧头太过尖锐,用来砍伐树木,斧头容易有缺损,不能长久使用。要如何让斧头持久耐用、不缺口不折断呢?那就别太过锋利,磨到适可而止,才可以长保。
(二)
老子这句话,是借器具喻理。
例如一名有道学才华的人,他不轻易显露锋芒,他为人处世谦和,默默地为唤醒世人明理向道而肩负责任。其无私的奉献精神,怎不深受世人拥戴呢?
(三)
常言道:“名利权势是敛财致富的磁铁,亦是披毛带角的前因。”你明白其意而该提高警惕吗?
【原文】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注释】
满堂:充满厅堂。
金玉:黄金和美玉;世人心目中的珍宝或难得之物。
莫:没有谁;没有人。
【浅说】
(一)
人世间的财货(金玉)取之符合天理良心,那才尊贵。物质方面要知足,相反,研究真理与经典永远不要知足。
(二)
过份强取妄求,不合义理,劳神费力争夺来的财货,充满了厅堂,唯恐造下不好的因果,也可能招致小人忌妒而谋财害命,况且当人的寿命终结时,满堂的财货不能带走,“莫之能守”于身边。
(三)
古人告诫曰:“积财积谷不如积德。”
我们应当牢记,勿贪图财货而丧德辱身。应当把钱财用在符合天理良心的地方,以财积德,以善为宝。
【原文】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注释】
遗:留下。
咎;罪过;灾祸。
【浅说】
(一)
假如获得了“财宝、权柄、名位,”有智慧者应当富而好礼,谦卑处下,知足知止,善用后天的优裕来修养正气、济世化人,拿出钱财帮助有困难的人,散财取德,亦是建功立德的好机会。
(二)
有些人贪恋富贵而目空一切,为人处世摆起高傲的神态,利益熏心,只知进取不知谦让,只知自己“一人富贵”而唯我独尊,恣意妄为,因此引发别人的嫉恨、批评。谚语云:“骄傲要败事,尖刻会害己。”这样不就是“自遗其咎”自取祸患了吗?
(三)
智者善用“财宝、权柄、名位”去造福社会人群,为人谦虚有礼,故说“富贵而谦能得天佑人敬”。
倘若倚仗财富、权柄、名位去敛财致富,(敛财:搜刮钱财。)由于不知足而作恶造罪,就会穷途末路,怎不“天怒人怨”呢?
【原文】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注释】
功成;完成了一番大事业。
名遂:名声如愿。
天之道:上天之正道;天理。
【浅说】
(一)
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真知灼见:正确的认识和透彻的见解。)其为人处世的方法,就是当他完成了一番大事业,或者领导进步团体成功向着真理精进,便不再留恋权位,自己身居于功名之后,乐于把事业与功名谦让给别人,把权责让给有才华的人去领导,让他继承对人类、对社会作出贡献。
(二)
“功成名遂身退”者,他功成名遂不再依恋而身退,看似吃亏、愚痴,其实他不再跟别人争夺而造下诸多不好的因果,其谦让之美德反而赢得了永恒之真功名,合乎“天之道”。
(三)
老子婉言规诫我们,为人处世,要保持安全、不败之方法,就要知足知止,谦逊礼让,不随意张扬、炫耀自己的才华,富贵而能散财取德等。其要点就是:
(1)贪婪盈满,(贪婪:贪得无厌,“含贬义”。)例如奢求功利,(奢:过分的。)不如淡泊知足,(淡泊:不热衷。)适可而止。
(2)显露锋芒,例如奢望赫赫有名有位,(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应当知足知止为善;大智若愚者,则可减免别有用心者“无中生有”之谣言。
(3)金玉满堂,当人一离开世间,怎能守藏呢?但是若贵德贱货、修身养性乃自性中之金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能守。
(4)富贵勿骄,为人谦和,仗义疏财,(仗义疏财:讲义气,轻钱财,拿出钱财帮助有困难的人。)重视和延揽人才,同心同德,(“同心”指齐心。同心同德:指思想、行动一致。)就会得到众人的礼敬与爱戴。
明白了上述四项事理,无私无我,也就顺应了“天之道”……
(四)
老子的这四项哲理,就是“不盈,不锐,知足,不骄”。为人处世,若能保持并践行这四项美德,并呈现出我们本性中的五美德——仁、义、礼、智、信,就可以远离祸害,生活过得清静、美满。
不然只知“唯我独尊”,一味与人争强斗胜,怎能担保不损德败性、引起诸多纠结呢?
【引例与深思】
(一)
有些人,他的才识卓异,在某些方面卓有成就,持功德而傲慢无礼,于是爱逞强显能,锐气十足,走起路来摇来摆去,神气活现,锋芒毕露……
有些人,他虽然有很高的聪明才智,但是他的表现看上去好像有些木讷、笨拙;其实是大智若愚,默默地无为而为。(木讷:质朴迟钝;不善言谈。)
上述两种人的作风,你要效法、称羡、拥戴与爱护的是哪一种人呢?为什么?
(二)
天道亏盈而益谦,故说“天之道”可以长长久久。
《道德经》体用章第二,老子曰:“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行道立德,为济世化人与传扬真理而四处奔走,牺牲奉献,致使“脚上的泡——自己走出来的”,虽然稍有成果,但是他不自居其功果地位,而是功成身退,及时引退让贤,不作居功傲世之想,甘居于众人之后,其礼让的精神与气节,反而会得到众人的敬爱,其建立的功德,才可以长长久久流传于人世间,永垂不朽。
请问,你若才能出众,你会恃才傲物吗?(恃才傲物:依仗自己的才能而骄傲自大,轻视旁人。旁人:指众人;物。)
(三)
假如你有某方面的专长,可惜时运不佳,不被人们认可,在困境中无法施展才能,那么你就应该韬光养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好更充分的准备。你会有耐心等待时机的成熟吗?(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四)
假如你既富且贵,那么你会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富而礼贤下士,(礼贤下士:重视和延揽人才。)乐于去行善布施吗?或者反而变得醉心于名利,妄求心切,知进而不知退,贪得无厌,恣意妄为,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最终怎不落得个身败名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