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爱己身·贵爱万民》崇汉编著
观妙观徼行道立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定义章”(观妙章)第一。
【注释】
常:经常不变。
妙:妙理;巧妙;神奇。
徼:“徼”字其意同“窍”字。窍:孔穴之意,人的两眼、两耳、两个鼻孔和口称七窍。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重心。
玄:深奥;高深莫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浅说】
(一)
“道可道”的第一个“道”字为名词,代表宇宙原样之“常道”。所谓“常”,其意是说长久不变。如果不固定有变化就不称为“常道”了。“常道”就是恒久不变之道。
道无形象,不可捉摸。道是宇宙的本体,它是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
第二个“道”字为动词,“言说,谈论”就是动词。“常道”不能用口头的论述或用文字的叙述表达出来,这便是“道”(常道之原始概念)之第一个定义。
(二)
老子说,如果“道”可以用口叙述或用文字描写出来,即非真正、永恒不变的道——非常道。真正的“道”,它是宇宙的本体,也是万物之主宰,它无法用口头去形容、无法用笔墨去描述。
所谓“永恒”,其意是永远不变。世界上有形象、可以言谈的事物,都不是永恒,它会随着事物与时日的转移而变迁、消逝。
“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用笔墨或言语形容的道,就不是“常道”;真正的“道”是无法形容与描述的。
【原文】
名可名,非常名。
【浅说】
(一)
“名可名”的第一个“名”字,乃指由道的妙用(妙用:奇妙的作用。)而生“德”之名。
第二个“名”字,乃指命名,就是指有名目、有相貌可寻求的名字之称呼。
如果有名目称呼,或者可以注解说明的“德”,那就不是恒久不变之“常德”了。
德经由道的妙用而生。常道既然恒久不变,那么德当然也恒久不变,故称“常德”。这便是“德”(常德之原始概念)之第一个定义。
(二)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以及山河大地的变化,这些既然都有形象有名目可称呼,可描写,那么就不是永恒不变,都逃不过“成、住、坏、空”的定律。
例如人的身体,它是由“风、火、水、土”结合而成的一个人身,都有“生、老、病、死”的变化。“身体”有形象有名字,不是“真常名”,而是“非常名”。
(三)
老子既然说“可道之道非常道,可名之名非常名”,那么有志于真修真行之士,必须彻悟(彻悟:彻底觉悟;完全明白。)“常道不可道,常名不可名”之究竟……那么世人该抛弃门户之争了!
【原文】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浅说】
(一)
“无名”乃指无声、无臭、无名称、无形象可见之“道”的本体,其体空洞虚无,又称之为“无”。此“无”字不是指“有无”之“无”,而是指“无中生有”,故又称之“真无”。
有形的天地,由空洞虚无、无名称、无物体可见之“无”所生。此“无”就是“真无”,也就是“道”。故说“道”可称作生天地之始祖——“无名,天地之始”,就是说天地是由“真无”(无中生有)生,在天地之前就已经有道。这便是“道”(道和天地之关系)之第二个定义。
(二)
上句“无”生天生地,此“无”就是“真无”,也就是“道”。
“无”是道的本体。“无”生天生地,于是这天地便有了名称有了形象,所以便称“有”来喻示“道”之妙用,因此又称“有”为“妙用”。
“有”为什么又称为“德”呢?乃因为道的妙用而生有形象的万物,天地又有阴阳之显现,于是万物便得此“有”之妙用而化育成长,并且不断延续下去,可名作“万物之母”。
万物虽然生于道,但是还须经“德”之作用而化育,才能生机勃勃,这就所谓“道生之,德蓄之”。这便是“德”(德和天地之关系)之第二个定义。
(三)
“无”乃道的本体,“无名,天地之始”,又因道的妙用而生“有”——“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首先由道生天生地,然后再生有名之万物。
世间一切万物,顺道而行则呈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自然本性。
【原文】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浅说】
(一)
此“常”字指平常。
此“欲”字指思欲。
此“观”字指心观,使心神专注在一个地方。
此“妙”字指在人的身上有一个神奇、无形、妙不可言的地方;是道体依存在人身上的地方。
(二)
老子说,在平常的日子里,当你没有思欲、没有欲念的时候,宛如身入化境,(化境:幽雅清新的境地。)这时候你就要将心神专注在道之妙处,苦思冥想你身上的妙处,此妙处就是道体依存的地方。这便是“道”(用之于人身)之第三个定义。
(三)
常言说:“真人假人合成一个人。”
假人指人的“肉体”,肉体有毁灭的一天。
真人指人的“灵性”,灵性不生不灭。
灵性离开人的肉身就成了一具死尸。那么你明白灵性(真人)与“常无欲,以观其妙”之微妙的关系了吗?倘若“常无欲,以观其妙”,智者怎不抱道守一呢?
【原文】
常有欲,以观其徼。
【浅说】
(一)
此“徼”字同“窍”,孔穴之意,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重心……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有所动作有所思欲的时候,那么你的思欲与动作就应该专注在人身最紧要的重心点——窍妙处。
为人处世,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以道心用事,就能因为道的妙用而使“窍”起作用,思欲化成有形的德行——生智慧,言行达到合乎天理良心,不偏不倚,合乎中节。这便是“德”(用之于人身)之第三个定义。
(二)
人有人之窍,以“常有欲,以观其窍”之理,作用于为人处世的言行上,所谓“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一言一行都要再三考虑,不失常,对于是非善恶,正义与非正义之事等都有明确的认识与态度,依天理、依本性良心行事,言行必然合乎天理良心合乎道德,处处利益众生,作出有道有德之言行。
然而人生言行上有取之不尽的德,皆必须顺着“妙”(道)之妙用而生,因此无道怎能生德呢?就是说,不合道的言行就不合德。有了“妙”(道体)之作用才能生出“德”,故称这“道体”是生发“万德之源”。
【原文】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浅说】
“此两者”,是指前言三个两者——道与德之三个定义。
(一)
第一个两者乃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恒久不变,不能用笔墨描画或言说的道,才是宇宙至虚至灵原样的“常道”。由于道的妙用而生的“德”,它没有名目,没有相貌之称,这才是恒久不变的“常德”。
(二)
第二个两者乃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是由无(真无)中生,所以道是生天地之始祖。道的妙用而生有形象的万物,但是万物借此“有”(德)之妙用而化育成长,才能生生不息,由“无”中而生“有”,就是说由“道”的功用而生出有形万物,这才能显示“德”与天地之关系。
(三)
第三个两者乃指:“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窍)”。
世人常无欲不离“观其妙”,此妙不可言的地方在哪里呢?——道体依存在人身上的地方。世人常有欲不出“观其窍”,言行达到合乎天理良心,不偏不倚,合乎中庸,那么为人处世,常观其妙,常观其窍,就能实践道德至善之定义。
(四)
在不同的场合显示此“三个两者”,便有不同的说法。“道”与“德”都“同出”于一个根源,又有体(道)与用(德)之关系,所以就要一个言“道”一个言“德”之不同名称——同出而异名。
【原文】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浅说】
(一)
此“玄”乃指玄妙;高深莫测,不可穷知。
“道”(体)与“德”(用)虽然异名,但是其关系非常密切。
“道”有主宰万事万物之全能。“德”有化育万物之功用。
道(妙)与德(窍),此两者高深莫测,所以此两者同称为“玄”。玄之(指妙)又玄(指窍);道玄德玄。
(二)
宇宙有了“道”与“德”这两玄,于是万物才有深奥玄妙、没有止境的生生不息之现象,此即老子称为“众妙”。(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
“众妙”是指由道玄与德玄的妙用而产生,故称道与德(道玄德玄)为众妙之出生门户――众妙之门。
【引例与深思】
(一)
你了解了吗?道无形象,它是宇宙的本体。那么你为人处世,就应该依天理循道行事。倘若抱道奉行,观其窍致其德,那么你的所作所为,就是合乎天理良心,呈现无私奉献有益人类的德行,如此你就是一位赢得了人人信赖、尊敬、爱戴的人——有道有德的君子。
(二)
为人处世,如何“观妙”?如何“观窍”?言行应该怎样才能达到“妙不离窍”,窍不离妙”呢?
妙—―道体。窍——致德。
人在静中不离“妙”,就是不失道体,外诱不侵,邪念不生,道体常明。人在活动中不离“窍”,就是不失德行,妄念不生,以道心用事,言行达到“道不离德,德不离道”。
所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为人处世,一分荣誉,一分责任,一点成绩,百倍虚心,做个有道有德的君子。
(三)
德本是道之用,必须有动作才能显其德。倘若静止不动,其德还潜藏于道体内而不能显现,怎能称之为德呢?
假如一个邪恶之人,他违背天理良心,不老老实实却喜欢玩弄小聪明,他无道的所作所为,当然是无德了。故此人“失妙失窍”——无道无德。
(四)
天观妙——春、夏、秋、冬四季,依照天理之正常时序而轮换,呈现蓝天白云、天晴气朗、风和日丽;反之则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四季紊乱。
天观窍——风调雨顺;反之则暴风骤雨、四季失调。
人观窍——为人处世,遵行五常八德、无私奉献、见贤思齐。
修道人观窍——三施并行,行道立德,修至解脱生、死轮回之苦。
有些人失妙失窍(失道失德),喜欢颠倒是非,造下诸多罪过错,一旦苦报来临时,已经太迟了。
守道立德者“有妙有窍”(有道有德)。你立下如此伟大志向了吗?并愿意、有信心修至成圣成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