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日星期三

《贵爱己身·贵爱万民》有道有德体用兼备

《贵爱己身·贵爱万民》崇汉编著

有道有德体用兼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经》“体用章”(观徼章)第二。

【注释】
    体用:事物的本体,(本体:事物的主要部分。)并依此本体来发生作用。
    圣人:品德才智德行极为出众的人物,其言行达到自然无为与道同体的理想人物。无论善人或不善人,他都能够善待。
    无为:发自本体,顺其自然发出来的所作所为。
    恃:依赖;仗恃。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浅说】
(一)
    美:合情合理;美丽;美好。
    善:善良;善事;友好。
    为人处世,其言行应呈现出美与善,这美与善也就是为人处世可贵的德行。然而这德行必须发自本体。本体是指什么呢?是指人的本性,本性也称为道体,这道体可生发无穷无尽的美与善。它是圣洁的、自然的,才可以称为真善真美。无道就不能生德,故说道体是生发“万德之源”。
    圣贤何以称为圣贤,何以为证?——乃因圣贤一生中完成了应作的真善真美。
    一名为非作歹者,其一生的言行无道无德,乃因缺欠了应作的美与善。

(二)
    假如一个人为了得到“美与善”的称誉——美之为美,善之为善,于是去行善,去作美好的事,但是其善与美的出发点不是来自本性良心,而是经过主观思想、有为而为,其目的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美与善”之行为。这种“美与善”就不纯正了,是自私的,勉强的,巧扮的,那么其言行还称得上“真善真美”吗?

(三)
    今天,人人皆知“美与善”是个好声誉,会得到世人的称赞,于是有些人机智用事,只懂得外表上得到光彩,不懂得内在心性上的充实。因为“知”的作用,于是在表面上故意做作,勉强行出来的“美与善”就不是“真善真美”,而是心态上有为而为,是虚伪的,甚至是欺骗的,其内心有不可告人的私利与私欲。
    老子说,人人”皆知”,于是有目的有私利,所作所为皆“美之为美,善之为善”,其言行因为心态上有为而去炫耀自己,于是人与人之间便引起纷争与诈骗。

(四)
    其实,老子不反对美,也不反对善。他告诉我们,太强调美而去追求美,太强调善而去追求善,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去追求,往往会产生反效果。
    社会上就有些人,知道求美去丑,知道求善去恶,只为追求“美善”之名,于是不择手段去做假,(不择手段: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什么样的手段都可以使出来。)做出许多虚伪和诈骗的事。

(五)
    如何发扬“真善真美”呢?
    一个人能真心行出“美与善”,是一种德行。要行出美善的德行,首先要有体(道)有用(德),率性而行,唯有真道真德,才能行出“真善真美”。不然只有德用而无道体,终难成德,岂能行出“真善真美”呢?

【原文】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浅说】
    1、有无相生
    世间一切有形象的东西,都是由“无“中所生,然后经过“成、住、坏、空”的变化,最后再归于“无”。
    世间一切有形象的东西,在未成形之前都是“无”都是由“无中生有”。
    世间万物怎能永远存在(有)或永远无呢?这无就是有(万有)的本体,有了“无”这个本体,故曰“有无相生”,“有、无”互相转移,互相生发,相生不息。
    由“有无相生”而联想:“刀”(使用的刀)会永远锋利吗?人会永远姿容秀丽吗?

    2、难易相成
    大事——世间一切困难做的事。
    小事——世间一切容易做的事。
    世间一切大事能够成功做完,首先必须由小事开始做起。如果做小事有缺点,做大事也就不会圆满。
    小事(易)虽然容易做,但是小事(易)做到熟练了,那么做大事就容易多了。所以说小事(易)是大事(难)的成功之母。这易是难的本体,就是“难易相成”;困难与容易是互相转移的。
    遇事困难,若能勤奋,坚韧不拔,最终一定能化难事为易事而易于成事。相反,一旦遇到困难的事立刻退缩不前,松懈懒散,或者像“盲人骑瞎马——乱闯乱碰”,那么容易的事也会变为困难的事,怎能会有成功的希望呢?难易相互而成,是在人为之“坚苦卓绝”或者“退缩松懈”两者之间,故称“难易相成”。

    3、长短相形
    人世间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长短相互比较,就现出一个长一个短之形状。
    短是长的本体,因为长形的东西,是由很多短形的东西集合而成。若把长条的东西截断成一段段,其两端之间的距离小而形成短,此乃“长短相形”。相形者,互相形成之意。
    同理,大功德者不嫌弃做小善,首先要积众多小善乃能成就大功德。

    4、高下相倾
    登高山,必须从山脚下一步一步不停地往上走,才能到达最高峰,故山脚下之“下”是高峰之“高”的本体。因此高不能离开下,若不从山脚“下”高一脚低一脚,(惯用语“高一脚,低一脚”:形容因道路不平而走路不稳的样子。)一步一步往上走,怎能到达“高”峰呢?如此则高下相倾,互相倾就。
    高者要循理安守其高的本分,不可凭借功高地位高便盛气凌人,否则就是高者排挤、打击下位者。下者也要循理安守其下位的本分,若不尊师重道,藐视前人,就是下者倾于高。

    5、音声相和
    音指细音,如鼻有鼻音,喉有喉音,齿有齿音。集合众多细音所发出的音响,便形成大声或小声。
    音是声的本体,无音不成声,所以人有音就会讲话,故老子曰:“音声相和”。音和声调和相合。
    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呈现出优良的“人格”,(人格:人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道德和品质等特征的总和。)就可获得崇高的“声望名誉”。假如“人格”代表“音”,“声望名誉”代表“声”。既然“音”是“声”的本体,那么“人格”(音)就是“声望名誉”(声)的本体。人格不好(音),怎么会有美好的“声望名誉”(声)呢?

    6、前后相随
    没有前者,怎能见到后者呢?
    有些人争先恐后,其实有前才能显后,没有后怎能有前呢?所以说后是前的本体,前后不能分开,前后紧紧地跟随,故老子曰:“前后相随。”
    前因后果——前有起因随后有结果;有果报。要得善果,之前就要行善积德;前因与后果紧紧地跟随。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了,牺牲了,后面的勇士跟着上来,继续战斗,期望取得胜利。若无前者,哪有后继者呢?要取得胜利的成果,必须“前后相随”,互相随从。

【原文】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浅说】
    (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是以”二字指承接以上相对的道理(例如“前后相随”等),开启以下的接继道理。
    “圣人”乃指品德才智德行极为出众的人杰或领导者,其言行达到自然无为与道同体的理想人物。
    “处无为之事”相对于上文“有无相生”。“有无相生”之“无”是“有”之本体,无中生有。
    圣人济世利他,率本性之自然而行,以无为的心态去处事,守“无”之体,发自本性,纯任自然。
    修身立德者,行善布施做好事,全不在意“有”。道的本体就是“无”,守住这个“无”,率本性自然而行,宛如“圣人处无为之事”。

    (二)行不言之教
    圣人不高谈阔论,时时检点、约束自己的言行,亲自实行以身教来使人信服。首先从“易”处开始行动,用自己真实的行动来感化人,身教重于言教——不言之教;守住“易”之体。故此句相对于上文“难易相成”。
    以自己真诚自然的行为作为道德示范,以自己的实际行为来感化别人,言行一致去修身养性,在日常生活中遵行本性具有的五常八德。

    (三)万物作焉而不辞
    此句相对于上文“长短相形”。
    短是长的本体,因为长的东西,是由很多短的东西集合而成的。所以圣人尽己所能去做有利益人类万物的事。
    一般人对于小事小善不屑于去做。
    圣人明白短是长的本体,因此对于大事大善或小事小善,都乐于、细心去做,这就是圣人守住“短”之体而成功之处。由此可知,圣人不辞劳苦,集许多小事和许多小善而成就大德行者。

    (四)生而不有
    此句相对于上文“高下相倾”。
    有些人,欲攀高反而愈下,甘居人后者反而愈高。为什么呢?因为下是高的本体,必须先在下做好足够的功夫,才会有攀高的希望。
    圣人明白“下”是“高”的本体,所以做了很多有益人类的事,仍然不认为自己有功。
    圣人促进人类进步的事业而获得了成就,却不以成果视为己有,情愿身处低微,不居功名,仍旧乐于守下位,故日:“生而不有。”守“下”之体,其功则能长久存在。

    (五)为而不恃
    此句相对于上文“音声相和”。
    音是声的本体,无音不成声。
    为:做;尽力。
    恃:依靠;仗恃。
    圣佛以天地之德为榜样,不仗恃自己有济世化人之功,而是真知真行,只知实践自己应该作的事而尽心竭力。
    “尽心竭力”比喻为“音”。圣佛尽心竭力去济世化人,就会得到好的声誉——比喻为“声”。但是圣佛“为而不恃”,守“音”之体,不是为了要得到好的声誉而去济世化人,而是尽责尽力去做救世救人的圣事。例如孔圣人删诗书、订礼乐。还有佛陀普渡众生,都是“为而不恃”。

    (六)功成而弗居
    此句相对于上文“前后相随”。后是前的本体,前后不能分开。
    弗居:不居功。
    圣佛依照上述步骤,其无私奉献,成就了万事万物,做了许多有益于社会、人类的善事,但是无意自居其功德,而是默默地做,事成之后就身退下位,此乃守“后”之体。
    为什么圣佛宁愿“功成而弗居”呢?因为圣佛知道“前后相随”,能后退始能前进,要长保其功就非身退(弗居)不可,其大功劳肯让出来才能显示其气魄与度量,反而其大功能永保不去,让世人永远赞颂。
    当你坐上了第一把交椅,会自命不凡,以一副不屑的神态,看待你的“低级”员工吗?你一旦炫耀自己的功劳,不怕会被别人故意挑刺儿而攻击吗?
    (交椅:借指领导者的地位。第一把交椅=第一把手。)
    (不屑:形容轻视的样子。)

    (七)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夫唯弗居”指上言“功成而弗居”。
    圣人做该做的事,事成身退,不居其功,不求酬谢,反而深受众人的爱戴——“是以不去”,因此他所建立的功业才能长久流传。
    圣人何以异于凡人呢?此乃圣人处世不慕虚荣,不为私利而去跟别人争强斗胜,但是只要有益于人类万物的善事,无论大小,圣人都不辞劳苦,事事亲力亲为,而是“功成而弗居”,无私欲无贪图,所以“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引例与深思】
(一)
    世人皆羡慕年轻貌美,但是能永远保持青春年华吗?难道不会受到“气数”(气数:指人生存或事物在人世间存在的期限。)的流失而变老变丑吗?
    花瓶中的花叶,其根已失,能永久保持鲜艳美丽而不会有枯萎、凋谢的一天吗?
    有为的人世间,一切所谓“美”,都会因为“气数”的流失而坏灭。一切所谓“善”,也会因为“气数”的转变而空灭。那么什么才是“真善真美”呢——道存天上,名留人间……
    世人爱慕“财、色、名、利”,但是若只知妄求,于是不择手段,就会造下诸多罪过错,因此而招惹祸殃,结果怎么能逃脱造下恶因之果报呢——人间法律的制裁,阴律的审判。

(二)
    孔圣人是春秋时鲁国人。
    孔圣人的心灵纯洁,抱守道体率性而行。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当时孔圣人不知“美”而为“美”,不知“善”而为“善”,不自恃功高,不矫揉造作,而是责任负起,尽心竭力而为,这样的美与善,才是尽善尽美。(矫揉造作: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用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三)
    一棵树越是高大,其根毛必须深入和固定在泥土里。根毛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这棵树才经受得起风吹雨打而稳固不倒,故此“低下”的“树根”是“高大”的“树木”的本体。
    在人事方面,用“高大”来比喻声高位大。他拥有一张优等文凭,进入学术界,顿时成为人人敬羡的“优等先生”;然而其文凭是用金钱买来的伪造文凭。这名“优等先生”其地位虽高却无真才实学,没有实学基础,其“庐山真面目”(庐山真面目:借指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一旦被揭穿,那时就会倒了下来。这就如“高下相倾”,没有真才实学,这名“优等先生”虽然幸运但只是暂时“高”起来,其地位能“高”多久呢?终归还是不稳固而倒了下来,换来的是千夫所指。(千夫:指众多的人。千夫所指:为众人所指责。)

(四)
    没有师长在事前引路,哪来后学跟随在后呢?
    没有孔子行道成德于前,哪来十哲、七十二贤跟随而成就于后呢?若没有后贤成就于后,哪能显示孔子行道成德于前呢?
    假如你是一名前贤或导师,立身处世讲仁义说道德,务须抱道奉行,以身作则成为后贤的好榜样,(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好榜样。)那么必能上行下效——前后相随。

(五)
    圣人效法天地的大爱,虽然做了许多济世救人与利益万物的事,但是都不居其功。
    为人民服务的志士,更应该谦虚地把自己的功劳推让给上天或推让给别人,不居其功,默默地肩负时代责任,为弘扬真理而鞠躬尽瘁,作出有利益民众的巨大贡献,其抱道行功积德——有道有德(有体有用),道德兼备,因而成就道德的圣果。

(六)
    人生在世,世事变化无常,何不趁有生命有人身之年,效法天地的大爱,效法圣人尽心竭力多做引导世人明理向道的工作。不然,你不担心生命似“白云苍狗”变幻无常吗……(白云苍狗:天上的浮云像白衣裳,忽然间变幻为黑狗。比喻世事变幻,人生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