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爱己身·贵爱万民》崇汉编著
善摄生者善养其性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道德经》“生死章”第五十。
【注释】
出生:胎儿从母体中生出;人生于世为生。
入死:人死后的尸体被土葬或火化。
徒:类。
摄生:养生;保养身体。“善摄生者”修身养性,不养其形体。
兕:(音“似”),古代指雌性犀牛。
【原文】
出生入死。
【浅说】
(一)
婴儿从母体中生出,来到人间叫“生”。人死后的尸身埋在土里或火化叫“死”。
父精(精子)与母血(卵子)奥妙的聚合而形成人体,但此人体需要有主宰人身体的“灵性”赋予其中。人在有生之年,人体有灵性的支配,才能言谈、思考与活动,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二)
人的身体是由四大假合——风、火、水、土(肌肉、骨骼)结合而成。这个“臭皮囊”(身体)有成、住、坏、空之变易,称为“假我”。
主宰人身之“灵性”,来自无极理天,其体乃真空无相。灵性无形无相,妙用无穷,永恒不变,称为“真我”。
(三)
人的身体(假我)好像一间“房屋”,此“房屋”供给灵性(真我)居住,这就是“生”的现象。真我与假我的结合,就成了活泼生动的人身。
人活在世上,经过几十年至百岁年老,身体在人世间,经过不断的劳动与思考至衰老。人的这一生必经“生、老、病、死”之过程,肉体不能再用了,于是灵性与人的肉体分离,这就是死的现象。真我与假我的分离,就是死尸一具。
(四)
出则为生,入则为死。生与死是对立的,所以有生必有死,这在现象界中是很自然的道理。
有生必有死,死后如何再生呢?
其实,肉体消失,灵性不灭。
凡人死后灵性凭据因果业力的牵引,进入有缘人的肉体,此谓轮回再生。
【原文】
生之徒,十有三。
【浅说】
(一)
世上的人,分成十等分。
在同一个时期,在十个人当中占有三个。他们不轻举妄动,不恣意妄为,不触犯刑法,远离伤害身心的祸害,恬淡寡欲,他们懂得保持身心健康,饮食有节制,都活得长寿,都成了“生之徒,十有三”。
(二)
在同一个时期,在十个人当中占有三个是“生之徒”。他们由于因缘的结合,所以出生于世,是为了偿还前世的因果业债,于是轮回转世而来,他们又开始在似苦海的人世间,为生存而挣扎浮沉,为生存避免造罪而孜孜以求向上向善。
【原文】
死之徒,十有三。
【浅说】
在同一个时期,第二类人“十有三”。他们为什么会陷入死亡之途呢?乃因生活奢侈不检点,暴饮暴食,饮食没有节制,没有规律,导致百病丛生,忠言逆耳——把养生之道当作胡言乱语,结果误入歧途,导致遭遇横事(凶事;横祸),造恶因者自食苦果——死之徒。
【原文】
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浅说】
(一)
这一类仍然活在世上之人,也是在同一个时期,在十个人当中占有三个。他们不明理,于是自动步向死亡之途,什么原因呢?乃因假我(肉体)之七情六欲很旺盛,假我放纵情欲,疯狂地追求声、色、货、利,寻欢作乐麻醉在其中,(麻醉:比喻用某种手段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实则损害精神,伤害心灵与健康,如此妄动妄为,到时“哭不得,笑不得”,结果在无形中导致慢性自杀,步上死亡之路。
(二)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道德经》“为腹章”第十二。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青、红、黄、白、黑;包括世上一切形形色色及美丽可爱之物。
“目盲”不是指瞎眼,而是指目迷五色,(目迷五色:眼睛被五颜六色所迷乱,讥讽人被外物迷惑,致使缺乏辨别力。)眼睛被五颜六色所迷乱,被身外之物迷惑,贪求无厌,于是转智为昏花,邪正混淆,心性随之迷乱。
眼睛要正用,比如看典范的儒家著作等。
五音令人耳聋:
五音:官、商、角、徽、羽;包括世上一切好听的声音及淫声、绯闻、滥调等。(绯闻:有关男女关系的传闻。滥调:空泛而不切实际的言辞或论调。)耳根失去正用,贪求无厌,真理不入耳,忠言逆耳,然而淫声滥调震耳欲聋(耳聋)多刺激,句句入耳,心性随之迷乱。
耳根要正用,比如听闻上天的真理;听闻古圣先贤的哲理等。
五味令人口爽:
五味:甜、酸、苦、辣、咸;包括世上一切滋养美味。口舌正用乃为养身,摄取营养,代天传达真理,使人明理做人,改恶向道。
贪求品尝五味者,为了满足“口福”(口腹),便恣意妄为,只为口爽而吃下很多荤腥不当的肉类,不但苦果自负,心性亦随之迷乱。
心性随五色、五音、五味而迷乱,人妄动妄为,以苦为乐,物极必反,一旦乐极生悲,怎么不遭受祸害而“动之死地”呢……
【原文】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浅说】
(一)
世人贪生怕死,视死为畏途,希望长生不死,但事与愿违,往往沉沦在生死苦海中,那是什么原因呢?
(二)
世人执迷于假我之身体,为了满足假我之享受,于是自有人身以来,便开始为此生此身谋求享乐,耽于酒色,放纵口腹之欲,吃下不该吃的食物,如此“生之厚”,却因纵欲造罪,就慢慢走向死亡之地,真我之灵性也受到连累。
【原文】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瓜,兵无所容其刃。
【浅说】
(一)
前文老子已经讲述了“十分之九”的人,那么还剩下“十分之一”者,是指什么人呢?老子因为非时而不明言,而是以传闻来引证这“十分之一”者,乃指“善摄生者”,只有真明道的君子,才能领悟出其真正的含意。
(二)
善摄生者(善于养生者),善养其性(本性),不养其形体;也就是一位有志于行道立德者,不忘修心养性。
善养其性者,他能体会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不杀害生命,因此他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遭遇老虎或其他猛兽的伤害。同时,真有道志的“善摄生者”,实践本性中的五常八德,以百姓心为心,以道德感化人,不逞强,不与人结仇,当他进入战地,都得到将军与兵士的敬畏与爱戴,所以进进出出不被伤害。
世上的猛兽凶虎,不会利用身上的锐爪来刺伤“善摄生者”。兵刀虽然锋利,但是不会去伤害“善摄生者”。
【原文】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浅说】
本文指剩下的“十分之一”,是指“善摄生者”,他不会被猛兽凶虎攻击,也不会被兵刀伤害,是什么原因呢?乃因善摄生者领悟如何超脱生死之道,领悟“天理良心,到处通行”,于是真修实践至自性清净,以德化民,仁民爱物,与世无争,随时警惕自己“善不可失,恶不可长”,不逞性妄为,避免进入致死之境地——以其无死地。
【引例与深思】
(一)
自古以来,在现象界中,有形有象的物体,都会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之演变,都有对立的关系,所以有去必有来,有正也有邪(正必胜邪),有生必有死,岂能避免呢?(岂: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难道、怎么”。)
(二)
“真人”(灵性)与“假人”(肉体:身体)的结合而形成一个有生命、有活力的人曰“生”;暂时寄生在人世间。
“真人”乃人人具有先天永恒不灭的“灵性”。
“假人”乃人后天由四大假合即风(呼吸)、火(体温)、水(包括血液)、土(土指肌肉与骨骼)结合成短暂的“人身”(肉体)。
“死”是真人(灵性)与假人(肉体)的分离而成一具死尸。所谓“性在人在,性去人亡”。
(三)
世人执迷于假人为我,于是为了谋求假我(身体)之享受而沉迷于声色,为了争强斗胜而作恶造罪,结果损害了真人之灵性,灵性变得暗淡无光而不清净。
(四)
世人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应彻悟真理,善养其性,那么就必须去毛病,改脾气,放下自我,低声下气,去除心之棱角,无计较心,无私心妄想,使心性不受身外之物污染、蔽障,使心灵纯洁不被损害,故必须自我反省、体悟,使心性达到圆融、完美的境界。
(五)
骄傲专横、生活奢侈、荒淫无度(荒淫:沉迷于酒色,生活腐化堕落。)与过度贪恋声色货利,这些东西(身外之物)犹如无形的“凶虎甲兵”,执迷不悟者迷恋它,就会招来身心的损害。所以“善于摄生养性者”,岂可进入致死的境地,岂可“饮酒止渴——自取灭亡”呢?这也是“迷、悟”两者的差别。那么你打算在此有生之年,是否谨言慎行,选择了一条正确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