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学习》前人著
人生的真谛(一)
一、前言
首先要感谢 上天的慈悲,祖师爷的鸿慈,师尊师母大德隆恩,院长大人谆谆教诲,老前人佛光普照,以及明暗护佑,前人妙智慧的引导,理事、点传师的慈悲,坛主的提拔,让后学有这个机会,在这庄严的佛堂之中,与诸位前贤来结善缘,这是后学感到最荣幸的事。
后学看到各位前贤经过明德班的滋润,无论在道貌或气质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当然我们的身体要吃饭,灵性也需要真理道粮,若不吃饭肚子会饿,不认识真理,心灵会感到空虚,就像不知道回家的路一样,生活得很茫然。所以我们研究真理就是要了解人生的来源去处,人生的真相,以及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了解人生的意义之后,我们对人生才不会感到茫然、空虚,人生才有个方向。
在还没有求道、修道以前,每个人的人生观,每个人的人生目的都不相同,尤其对人生的看法更是见仁见智。然而我们已经求道了,也开始要修道,就必须要对人生有个彻底的认识,了解人生的种种问题。例如:人之本质,人之由来,人之去处,以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如此才能了解我们为什么要修道?这样对道才有信念,故今天后学就以「人生的真谛」为题来和大家共同研究。
所谓的真谛就是真实的至理,以及价值。换句话说,人生区区数十寒暑之中,应该如何作为,生命才能有价值,生活才有意义,人性才能有光辉。这正是此趟人生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人生最真实的道理所在。
首先我们来探讨人是什么?
二、纲要
(一)人类的起源?
甲、人之本质——人是由肉体与灵性所组成的。
人是个复合物,有用肉眼看得到的部分,也有肉眼看不到的部分。当然人能用肉眼看得到的部分,也许大同小异,但是肉眼所看不到的部分,那就大大不相同了。而且这一部份,也不是人类的科学仪器所能测量的,这就是人之心灵精神世界。
在旧约圣经创世纪第二章第七小节说:「 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把生命的气吹进他的鼻孔,他就有了生命。」
原来人的本质是肉体与灵性所組成的:
——灵性(生命的气):没有形体的佛性,来自于 上帝。
——肉体(地上的尘土):有形的肉体,来自于父母,由水、火、风、土所组成。
乙、人与禽兽之不同:
中国古代有一位圣人叫孟子,曾经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常自傲为万物之灵长,然和禽兽之差別在哪里呢?若从外表来看似乎相差很大,但外表的差别却不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的主要原因。孟子认为:人和禽兽之差别只是「几希」,而此「几希」才是人能为万物灵长的主要原因。不但如此,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庶民之所以仍为庶民,就是以是否能保存此「几希」而决定,故这一点点的差别对人来说却是很重要。
下面我们分三部分来说明人与禽兽之不同:
(一)外表——人能直立步行,天下万物唯有人能直立步行,此意味着,人能顶天立地。故人之所作所为,要能仰不愧天,俯不怍地。人不可逆天行事,不可横行无道,否则就要沦为「背天横行」,即背朝天,四脚着地的禽兽了。
(二)智力——人能善用思维,否则人类的力气不如狮虎;脚力不如飞禽、马;眼力也不如鹰鸟之敏锐。然而何以自居为万物之灵长,其原因之一乃是人得天独厚,善用思维,发明各种东西,以弥补人类机能之不足。例如:人类发明了机器,代替人工;发明望远镜、显微镜以弥补眼力之不足;各种武器装备,以弥补力气的不足;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可以弥补脚力之不足,其他如电话之发明也可以弥补听力之不足。这些都是其他万物所不能及的。
(三)德性——人具有完整的理性,这个理性就是良心,来自于 上帝,此是天所赋于每个人的德性,正是人之所以为万物灵长的最主要原因,也是人之特质,它包涵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美德。人因为有此德性,故能明礼义、知廉耻、辨别是非善恶。但是动物就没有这些完整的德性,虽然有些动物拥有某些德性,但是并不完整。如狗心向主人,对主人很忠心;乌鸦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恩,这是孝道,知道感恩以及抚养年老的父母;蚁和鹿有义,他们发现食物会与同伴分享;雁和蜜蜂有礼的德行,知道长幼有序的道理;鸡有信,每天准时啼叫;大象有仁,因为他举步时很小心,不会去伤害到昆虫或生物,虽然动物也有一些德性,但是他们只有一部分而已。只有我们人类拥有 上帝完整的德行,仁、义、礼、智、信五种德行,所以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理性就是我们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差别。
由以上三项,我们可知,人和禽兽差別之处,以及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的原因就是:第一、人能直立步行,第二、人能善用思维,第三、人具有完整的理性。可是一般人却把 上帝给我们最宝贵,最完整的理性忽略或抛弃了,终于与禽兽无异,和草木同朽。然而君子能将此理性保存进而发挥之,故能名留千古,为后世之人景仰。
(二)何谓人生?
所谓人生,就是从生到死,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我们称为人生。「人生」这个问题,自古以来是人类解不开的一种谜,有人说「人生如梦」,「人生如朝露」,又有人说「人生如戏」。总之人生是错综复杂的。在这人生过程中,每个人不一样,际遇也不同。有的人贫贱、有的人穷困,有的人富裕,有的人悲惨,总而言之,贫、贱、富、贵、夭、寿、穷、通各不相同。
各位认为人生是苦或是乐?或是苦乐参半?佛说「人生是苦海」就是苦比乐还多,或许以现在年轻人来说人生是快乐的,因为从小到现在没受过什么苦,上学以后更是无忧无虑,上了高中、大学更自由,要考试就看看书,不想读书就睡觉,不然就逛街看电影,假日就出去郊游、旅行,没钱就伸手向父母要,这不是很快乐吗?但是快乐的时光很短暂,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这样快乐,而真正人生的苦,我们还没有尝受过。佛说人生有四大苦。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过舒适的生活,高尚的物质享受。然而即使拥有了很多物质享受,也不一定快乐。要怎样才算真正的快乐?第一、身体健康不生病,第二、物质不缺乏,第三、家庭圆满,子女孝顺。有这些条件才是快乐的人生,但是在芸芸众生之中,有几个人拥有这些,即使有也不会长久。因为人生难免有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任何人都难免。
甲、生苦——为了生活奔波而苦,人若贫穷时,总是羡慕住较好的房子,出入有汽车的富贵人家,贫穷人总是为了三餐而烦恼,那富有的人就一定快乐吗?人贫穷时,他可能会想,我只要一个月赚五百元就足够了,但是当你赚到了五百元时,你又会想,希望能有一辆车子或一间较好的房子,那你又会为下一个理想不能实现而苦恼不已,所以人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这就是生苦,为生活奔波之苦。
乙、老苦——人生有少年、青年、壮年,就有老年,老的时候苦不苦?当然苦,年老了力气就衰弱,走路弯腰驼背,视力、听力都减退,牙齿脱落,吃束西不方便,甚至讲话也不清楚,老了就无法像年轻人一样,想往东就往东,想往西就往西,有种种的不便,都是因为年老,力不从心的关系。若是我们对于老还无法了解,那么可以去参观养老院,看看他们生活的情形,他们不只要忍受生理的病痛,而且还要承受心灵的空虚与孤单。这就是老之苦。
丙、病苦——有一句俗语:「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花不是永远开着而不凋谢的,人也没有永远不生病的,生病的人才了解健康的可贵,人一生病想做什么都不可能。健康的人是无法体会生病人之苦。我们若要彻底了解病苦,可以去参观大医院,那里有各式各样的病,也有各式各样的苦,所以生病也是人生中的苦之一。
丁、死苦——经过了人生的过程,人终究要走上这一条路:「死」。死就是一切希望计划都结束,不论你在世上是做官、是富翁、是乞丐也好,死时通通两手空空,什么也带不走。能带走的只有两种:一种是功德,一种是业力。亚力山大帝,死之前吩咐侍从,当他死后把棺材打两个洞,让手伸出来,绕街游行,表示他虽为万人之上,贵为皇帝,但死后与一般人一样,亦是两手空空,只是多穿几件较好的衣服陪葬而已。
以上是佛家所说的四大苦,虽然有许多苦,我们都还没有尝试过,但是我们已经来到世间,就免不了这些苦。所以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过程。或许有人会说人生既是苦,那就不要来投生,说不要来投生就可以吗?
中国有一位智者庄子说:「我本不愿生,忽然生在世,我本不愿死,忽然死期至」。人会到世间来,大凡有两种人:一种是乘愿而来的圣佛,一种是带业而来的众生。因为愿力与业力的不同,造成圣佛与众生不同的人生观,圣佛有圣佛的人生观,凡人有凡人的人生观。以下我们来谈谈凡夫的人生观。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