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日星期一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人人皆以修身为本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一)曾子《大学》

人人皆以修身为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曾子《大学・经一章・大学之道》(节选)。

注释:
庶人:即庶民,老百姓。
壹:一样。
皆:都是。

意译:
    物格而后知至:去除后天一切气秉所拘、物欲所蔽(物格),良知一旦显现,就有了正确而透彻的见解(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一旦有了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之后,内心的意念必然真诚了(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意念一旦真诚不妄之后,心思必然端正(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心思端正无邪之后,言行有道,便能修至以善德润身了(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德行已修至可当全家的模范,家庭成员各尽伦常,家庭既然能做到夫妇互相扶持并且相敬如宾,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家庭和睦(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家齐之后,才能要求国家的治理(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一旦能治理好国家成为仁义之国,国与国及各国人民平等互助和睦相处,天下就有希望太平了(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从天子直到平民百姓,人人皆具有灵明不昧的本性。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人人都应该做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基本功,完成修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作为根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反之,假如不修好自己完美的品德,本末倒置,那就难于达到家齐、国治、平天下了。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他对重要的部分不在乎(其所厚者薄),却重视次要的部分(其所薄者厚),这样想获得成功,那是从没有过的事。

要旨及其他:
    1、修身悟性称为本。有了完美的品德修养,由此才能推广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称为末。本末原本是一体,要注意本末轻重的关系。
    2、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之前的四个步骤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它是完成修身的主要部分。
    3、儒家的“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修内圣,修心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行外王、亲民度众)。修身者修其内修(修内圣)称为“独善其身”。假如内修(修内圣)又加外治(行外王)称为“兼善天下”。您选择“独善其身”还是“兼善天下”呢?
    4、南宋理学家朱喜将“四书”之首的古文《大学》重编为“经一章”和“传十章”。相传《大学》一书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经一章”原为孔子之言,由曾子记述,“传十章”则为曾子之意,由门人记述。

事例:
    某家工厂的仓库管理员名叫阿聪,他人缘好,跟工厂所有同事都合得来,大家对他也很尊敬。
    这天,送货员送来阿聪所订购的货物,他点算后发现缺少一样货物,订单也没写。于是,他前往办公室向订货女同事询查,该订货女同事转而责问她的女助手,女助手却说她的记录漏写,两人互相指责。
    阿聪见了语气和婉地说:
    “没关系,不是你们的错,别互相指责;是我当时没讲清楚——这是急需品。麻烦你们,今天帮我订购,明天叫送货员尽快送来。”
    当阿聪向仓库走去时,该女订货员急忙追上前去对他说:“对不起,的确是我忘记写……”
    阿聪亲切和蔼地说:
    “忙中有错。算了!你别责怪自己。”
    “迟了一天,客户急着要货,你会被责骂的。”女订货员抱歉的说。
    “你别担心,有关客户我会妥善处理。”阿聪安慰说。

浅析:
    阿聪宽大为怀,不但没严词责问订货女同事的过错,反而安慰她说没关系,别自责,由自己承当她的过错。
    阿聪良知显现,知道体谅、宽恕别人是一种美德。因此,他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不随便发脾气,言行有道,便能修至以善德润身了(心正而后身修)。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前言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前言

(一)

    读者们,大家好!

    首先,感激天地无量的大爱,也感谢一切人、事、物、境,这本“经典箴言集”《天下陷溺·援之以道》,才有这个良好的机缘顺利结集出版,并呈献给尊敬的读者。

    (箴:zhen音“珍”。箴言:规劝告诫的言词。)

    (经典:具有权威性,典型性的重要著作或典范的儒家著作如四书。)


(二)

    今天,世界各地乱象丛生,有些人因为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而犯罪造孽,社会风气日下,有些人不守人人本性中具有的五常八德……天下陷溺,要如何扭转颓风,匡正世道人心呢?孟子说:“天下溺,援之以道。”

    阐扬道德,使人人对真理学而知之,其力量可以警顽启迷,使人良心发现而行道立德。


(三)

    有些人认为现今研究经典不合时宜,认为赶不上潮流而哈哈大笑。其实,经典正是古圣先贤永垂不朽的精神延续到现在,其哲理博大精微,欲发扬中华文化必须钻研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必须精读的书啊!对于那些一味(一味:单纯地,只有)崇洋媚外者、数典忘祖的洋化者怎能会有丝毫的体会与认同呢?!

    再者,历史的长河波涛汹涌,异端邪说终会灰飞烟灭。

    为什么经典著作能超越时代、天长地久、万古不变呢?为什么其文字往往不能以字解呢?古圣先贤常说,乃是经典文字不离自性,要心通始能与天地相通。

    笔者学识浅薄,见解肤浅,却不自量力,抱着战战兢兢的心情,用浅白的文字,阐述经典里圣哲深刻的哲理,希望能帮助读者进一步去了解圣哲的心声,得到古圣先贤永垂不朽的精神的熏陶进而心性越加光明,则可谓“善尽其责,莫问前程”;同时愿与大家不断地自我提升人生的价值与道德修养,进而愈加热爱真理。


(四)

    圣哲智慧的结晶尚有其他好多部巨著。

    本书选录的“四书”,它代表儒家哲理,也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与传世经典。“四书”就是(一)曾子的《大学》,(二)子思的《中庸》,(三)孔子的《论语》,(四)孟子的《孟子》。还有老子的《道德经》代表道家哲理,惠能的《六祖坛经》代表中国的佛家思想。


(五)

    曾子的《大学》和子思的《中庸》都是论性了命的重要经典。

    《大学》一书论述十分精辟,含义深奥,阐明如何回复上天赋予人之本来就有的光明德性(本性),不断地实践“明道、行道、了道”之重要性……。

    《中庸》讲的是至中至正,不为利诱,处事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合乎中道……。


(六)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他开创儒学,被尊崇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距今已有二千五百余年。

    孔子发扬古圣学说,接续道统。他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到处“讲仁义,说道德”。

    《论语》是孔子回答弟子和时人以及与弟子相互问答的话,由孔子的弟子们和再传弟子记录编辑而成,内容讲述人格修养,伦理道德等人生的行为准则,犹如为世人传送光明的心灯。


(七)

    《孟子》一书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开创儒学,孟子则有功于发扬儒学,重仁义,轻功利,承继孔子之后尊称“亚圣”。孟子身处战国时期,正是紊乱的时代,异端邪说纷纭,社会风气颓败,他为了扭转颓势,为救世而积极地弘扬儒家哲理。


(八)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人。

    老子的道学博大精深,论断事理有异于世俗学者。他的伟大哲学著作《道德经》,内容包罗万有,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誉称“诊治乱世的灵丹圣药”。

    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以《道德经》作为钻研、注释和编写了的书本不计其数,现代中外学者更惊叹老子之道为经典之宝!


(九)

    惠能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

    惠能的《六祖坛经》代表中国佛家思想,它阐扬性理心法及真如佛性,被圣哲喻为一盏智慧的明灯,它距今已点燃了并被世人钻研阅读了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它又被认为欲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必须钻研阅读的其中一部书。


(十)

    本书选读的六部经典,各部经典只选几个篇章,笔者只能用浅白的文字作粗浅的述说,在此希望引发读者们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并愿与大家共同钻研、学习与提升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修养。读者有意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深入钻研、精读,就必须另外找有道德思想的专家学者的专门论著。


(十一)

    本书既是写给大家读的,那么务必深入浅出,又因各部经典所选的篇章有些含有性理心法等,其含义精深,限于时机,笔者在此未可深入探析。

    为了帮助,也为了爱护读者明理精进,本书各篇文章中有些词句的含义,有些读者可能不太了解,因此,由笔者查字典,圆括号内的文字,就是字典里的正确注解,希望能方便读者理解与阅读。

    笔者才疏学浅,本书文章的论述都是参考前贤的论著编写而成。在编写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疏忽、遗漏、不圆满、笔误或错别字,祈望诸位贤达及读者们多多赐教、指正,感激不尽。

    本书属于“非卖品”。

    您只要把本书作当“非卖品”,欢迎转送、转载、传阅或翻印流通等,您因此协同了阐扬仁义道德而尽一份力。


(十二)

    笔者拙著《生活随笔》于2006年出版,在该书自序中引用前贤(不知原作者是谁)留传的一首抒情诗。现在,笔者仍然抱着沉重的心情,为时势,也为道德沦落、世人弃真逐妄等而再三的吟诵、抒发心中深沉的情结。

    是的,情怀、感悟因人的处境和抱负各有不同。然而,您对诗词里饱含着精湛的、深远的寓意如何去敞开思路与抒发情怀呢?

    前贤诗云:    “青山本不老,
                            为雪而白头。
                            绿水原无忧,
                            因风而皱面。“

    此诗再三吟诵,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邹崇汉
公元2014年10月
写于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