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2022年1月3日星期一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人人皆以修身为本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前言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前言
(一)
读者们,大家好!
首先,感激天地无量的大爱,也感谢一切人、事、物、境,这本“经典箴言集”《天下陷溺·援之以道》,才有这个良好的机缘顺利结集出版,并呈献给尊敬的读者。
(箴:zhen音“珍”。箴言:规劝告诫的言词。)
(经典:具有权威性,典型性的重要著作或典范的儒家著作如四书。)
(二)
今天,世界各地乱象丛生,有些人因为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而犯罪造孽,社会风气日下,有些人不守人人本性中具有的五常八德……天下陷溺,要如何扭转颓风,匡正世道人心呢?孟子说:“天下溺,援之以道。”
阐扬道德,使人人对真理学而知之,其力量可以警顽启迷,使人良心发现而行道立德。
(三)
有些人认为现今研究经典不合时宜,认为赶不上潮流而哈哈大笑。其实,经典正是古圣先贤永垂不朽的精神延续到现在,其哲理博大精微,欲发扬中华文化必须钻研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必须精读的书啊!对于那些一味(一味:单纯地,只有)崇洋媚外者、数典忘祖的洋化者怎能会有丝毫的体会与认同呢?!
再者,历史的长河波涛汹涌,异端邪说终会灰飞烟灭。
为什么经典著作能超越时代、天长地久、万古不变呢?为什么其文字往往不能以字解呢?古圣先贤常说,乃是经典文字不离自性,要心通始能与天地相通。
笔者学识浅薄,见解肤浅,却不自量力,抱着战战兢兢的心情,用浅白的文字,阐述经典里圣哲深刻的哲理,希望能帮助读者进一步去了解圣哲的心声,得到古圣先贤永垂不朽的精神的熏陶进而心性越加光明,则可谓“善尽其责,莫问前程”;同时愿与大家不断地自我提升人生的价值与道德修养,进而愈加热爱真理。
(四)
圣哲智慧的结晶尚有其他好多部巨著。
本书选录的“四书”,它代表儒家哲理,也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与传世经典。“四书”就是(一)曾子的《大学》,(二)子思的《中庸》,(三)孔子的《论语》,(四)孟子的《孟子》。还有老子的《道德经》代表道家哲理,惠能的《六祖坛经》代表中国的佛家思想。
(五)
曾子的《大学》和子思的《中庸》都是论性了命的重要经典。
《大学》一书论述十分精辟,含义深奥,阐明如何回复上天赋予人之本来就有的光明德性(本性),不断地实践“明道、行道、了道”之重要性……。
《中庸》讲的是至中至正,不为利诱,处事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合乎中道……。
(六)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他开创儒学,被尊崇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距今已有二千五百余年。
孔子发扬古圣学说,接续道统。他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到处“讲仁义,说道德”。
《论语》是孔子回答弟子和时人以及与弟子相互问答的话,由孔子的弟子们和再传弟子记录编辑而成,内容讲述人格修养,伦理道德等人生的行为准则,犹如为世人传送光明的心灯。
(七)
《孟子》一书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开创儒学,孟子则有功于发扬儒学,重仁义,轻功利,承继孔子之后尊称“亚圣”。孟子身处战国时期,正是紊乱的时代,异端邪说纷纭,社会风气颓败,他为了扭转颓势,为救世而积极地弘扬儒家哲理。
(八)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人。
老子的道学博大精深,论断事理有异于世俗学者。他的伟大哲学著作《道德经》,内容包罗万有,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誉称“诊治乱世的灵丹圣药”。
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以《道德经》作为钻研、注释和编写了的书本不计其数,现代中外学者更惊叹老子之道为经典之宝!
(九)
惠能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
惠能的《六祖坛经》代表中国佛家思想,它阐扬性理心法及真如佛性,被圣哲喻为一盏智慧的明灯,它距今已点燃了并被世人钻研阅读了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它又被认为欲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必须钻研阅读的其中一部书。
(十)
本书选读的六部经典,各部经典只选几个篇章,笔者只能用浅白的文字作粗浅的述说,在此希望引发读者们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并愿与大家共同钻研、学习与提升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修养。读者有意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深入钻研、精读,就必须另外找有道德思想的专家学者的专门论著。
(十一)
本书既是写给大家读的,那么务必深入浅出,又因各部经典所选的篇章有些含有性理心法等,其含义精深,限于时机,笔者在此未可深入探析。
为了帮助,也为了爱护读者明理精进,本书各篇文章中有些词句的含义,有些读者可能不太了解,因此,由笔者查字典,圆括号内的文字,就是字典里的正确注解,希望能方便读者理解与阅读。
笔者才疏学浅,本书文章的论述都是参考前贤的论著编写而成。在编写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疏忽、遗漏、不圆满、笔误或错别字,祈望诸位贤达及读者们多多赐教、指正,感激不尽。
本书属于“非卖品”。
您只要把本书作当“非卖品”,欢迎转送、转载、传阅或翻印流通等,您因此协同了阐扬仁义道德而尽一份力。
(十二)
笔者拙著《生活随笔》于2006年出版,在该书自序中引用前贤(不知原作者是谁)留传的一首抒情诗。现在,笔者仍然抱着沉重的心情,为时势,也为道德沦落、世人弃真逐妄等而再三的吟诵、抒发心中深沉的情结。
是的,情怀、感悟因人的处境和抱负各有不同。然而,您对诗词里饱含着精湛的、深远的寓意如何去敞开思路与抒发情怀呢?
前贤诗云: “青山本不老,
为雪而白头。
绿水原无忧,
因风而皱面。“
此诗再三吟诵,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邹崇汉
公元2014年10月
写于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