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学习》前人著
道与教的关系(一)
一丶前言
在天主教的国度里,几乎每位天主教徒,不论走在路上或在公车上,每当经过教堂,他们都会对着教堂膜拜耶稣、圣母玛利亚。为什么他们值得我们去拜?值得后世的人这么尊敬?因为他们有得道、修道、行道、传播福音,做救渡众生的工作,对人类有很大的恩惠,所以虽然经过了二千多年,人们对他们还是这么的尊敬。
除此之外,在东方也有两位圣人:老子、孔子,西方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以及回教的教主穆罕默德,他们也都是经过求道、修道、行道、救渡众生,最后才道成天上,名留人间,受万世的景仰。
讲到这里,也许大家会觉得道离我们很远,高不可攀。事实上,道不远人,每个人身上都有道,道就是我们的本性良心,是人类本来的真面目。因为我们的良心来到世间,染上了无数的尘埃,造下很多罪业,致使在世间流浪生死,无法回到灵性的故家。因此求道就是让我们的良心觉醒,然后借着修道来净化我们的心灵,恢复清净光明的本性。
相信各位从求道到现在,每个星期都来到佛堂,接受真理的教育,渐渐的感觉到道很珍贵。但另一方面或许会问,我们所求的道是属于哪个宗教?它与宗教有何不同?今天后学要跟大家共同研究的题目是:道与教的关系。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道是什么?教是什么?
二、纲要
(一)道是什么?
甲、道是宇宙的真理。(何谓真理?真理就是超越时空、超越一切形象而绝对存在的至理。)赋在天,谓之天理;赋在地,谓之地理、事理、物理、医理;赋在人,曰性理(本性、良心)。求道后经过明师的指点,才真正了解道就在自己身上,我们的身上有一点是与 上帝相通的。
乙、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也就是说道可以生天生地,生一切日月星辰,生人生万物。老子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无形无相,但是能够生天生地;道是大公无私,所以能运行一切日月星辰;道虽没有名称,但能长养一切万物。所以道是宇宙的主宰,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们若将道人格化,道就是 上帝。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一节:「太初有道,道与 上帝同在,道就 上帝,这道太初与 上帝同在,万物是借着祂造的。」从圣经的这一段让我们了解道就是 上帝, 上帝就是道。我们再用朱熹夫子的一段话来证明,道离我们不远,祂就在我们身上。朱熹日:「道之本源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道的根源来自上天,它不会因为时间,空间而改变,道的实体就是在每个人身上,这个实体就是良知,总而言之,道就是 上帝,就是我们的良知良能。
丙、道乃是我们灵性回天的一条路。耶稣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其实这个「我」,并非指耶稣的肉身,而是指本性的真我,所以找到真我就可以找到回天之路,了解真理的出处,得到永生的生命。若要回到父那里,就要先认识真我,这个真我在哪里?就是明师指点之处,找到真我,就是找到回天之路,认识真我才能回到天父那里。
古时修行人要找到这条路很困难,因为那时候大道未普传,修行人必须要出家,千里访明师,若不遇明师就无法找到这条回天之路。现今三期末劫,上天降道,大开普渡,上天派明师指点回天之路,求道后若能真心修道、行道,将来一定可以回天,所以道乃是我们灵性回天的一条路。
(二)何谓教?
道在未普传之前, 上帝就派五教圣人来到人间,来教化人类,使人类不要再继续坠落,所以在三千年前老子来到了人间,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佛陀也来到了人间,二千年前耶稣来到了人间,一千四百多年前,穆圣也来到了人间。他们来到人间就是要来救世,做教化的工作,因为各地文化丶风俗、习惯的不同,各教圣人的教化也不同。例如老子讲无为、孔子提倡五伦、佛陀提倡慈悲、平等,耶稣说博爱,说法不同,但其根源都是一样的。在那个时候并没有所谓的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回教、儒教,而是在当时五教圣人以慈悲之心随机教化,有教无类。当他们完成使命就回天了,留下很多信徒,这些信徒就聚集起来,成立了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就称为宗教。一方面承袭师父住世的教育方法,使流传后世,另一方面借着宗教来保护所有的信徒。而五教圣人住世时,所教导门徒的言语、教义和他们的行道过程,弟子们把它记录下来,就成为我们现在所阅读的经典。这些经典如《圣经》、《古兰经》、《道德经》、佛经、四书五经,所以圣人住世时,没有宗教,圣人离开了,各教门徒才成立了宗教。
(三)道与教有何关系?
甲、道是教的本体,教是道的作用。
道是来自于宇宙的主宰者 明明上帝。道是教的本体,五教的根源,道在未普传之前, 上帝就派了五教圣人来铺路。各教教主本身都有至道在身,领受 上帝的天命,各化一方,根据他们当时在世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民族习惯来行不同的教化。
儒教 佛教 基督教
\ | /
\ | /
道教—道— 回教
现在我们来研究五教圣人的历史背景与其教义:
(一)老子——诞生之年不详,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老子将心法(道)传给孔子之后,骑着一头青牛,经过函谷关往印度去,消失在中国,留下《道德经》五千言。老子在《道德经》上也阐述了很多关于这个「道」字,这个「道」并非字面上的道,而是真正的「道」,求了道之后才了解老子所说的「道」就在自己的身上。
老子的教义崇尙自然、无为,不喜欢人为的做作,借着大自然的事物来比喻「道」。如《道德经》第八章若水章,阐述了水的美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所以道就跟水一样,只有默默的奉献,不求回报,人若能学水的德行,就接近道了。
(二)孔子——诞生于西元前五五一年,逝世于西元前四七九年。孔子出生在春秋时代,当时的社会很乱,诸侯各据一方。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意思就是说做国君的不守国君的礼,做臣子的不守做臣子的礼。因此人伦大乱,社会国家混乱。孔子为了重整道德,恢复纲常伦理,挽回混乱的局势,所以周游列国,讲道德说仁义,提倡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孔子有三千多个学生,得到心法的只有二位。他有一位学生叫子贡,非常有才华,但没有得到夫子的真传,所以感叹的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由此可见,文章(教化)是一般人可闻可见的,但是天道一定要上等根基、上等智慧的人才能了解。
(三)耶稣——生于西元开元年,是个专制时代,君王缺乏爱心,人与人之间有很多仇恨,所以他提倡博爱,让人人能和睦相处。他一生传 上帝的福音,在他被钉十字架之前,曾经要将心法传给他的三位弟子,叫他们要警醒。但是最后他们都睡着了,没有得到耶稣的真传,所以耶稣一生只传教而未传道,留下十字架的见证,让后代的人借着这个十字架的见证,能找到自己的十字架。
如何知道耶稣并未把心法给弟子?(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第三十六至四十五节)
(四)穆罕默德——生于西元五七一年,逝世于六三二年。他是回教的教主,回教本名应为伊斯兰教,为阿拉伯文音译,意思为「和平」、「服从」。其教义之目的就是要化解阿拉伯民族间的内战,及崇拜偶像的风俗。果然在二十三年期间,由于穆圣的努力阐扬而改善了阿拉伯民族的习性,带来安定与进步。
(五)释迦牟尼佛——生于西元前五五七年,归空于西元前四七七年,出生于印度。当时印度社会非常不平等,种姓階级划分得很清楚,是一个很不平等的社会階级制度。大约可分为四等级:
(甲)波罗门:是修行人,或出家或在家,他们自称是梵天的后裔,自认为应受十方的供养,不必工作,而且不受任何人的管束,是四姓中最高尙的。
(乙)刹帝利:是王族、贵族,不必工作,具有权势,受人民的供养,佛陀在未出家以前就是刹帝利族。
(丙)吠舍:是一些富商或地主,佛的弟子须菩提就是吠舍族。
(丁)首陀罗:是奴隶,他们受到社会的歧视,他们若在路上遇见波罗门族或刹帝利族,要跪在路旁让路。如果偷看他们一眼,眼晴就会被他们挖掉,如果还和他们讲理由,舌头就会被割掉,甚至被杀掉。若是他们的主人不要他们时,可以随时将他们卖掉,佛陀有一位弟子就是首陀罗族,专门为皇宫里的贵族理发。
当时印度社会这种奴隶制度,奴隶不只受到社会的歧观,更不合理的是,假若一个人出生在首陀罗家中,那么他就要注定一辈子当奴隶,即使有再好的才华也是无用。佛陀当时看到这种情形,认为把人分为四等階级是很不平等的,虽然每个人外表、家庭、社会地位不一样,但是本性是平等的,所以大发慈悲心,提倡众生平等,打破传统种族的界线,所有四姓的人民都可以来听他说法,也可以成为他的弟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