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9日星期二

《讲义学习》道的宗旨(二)

《讲义学习》前人著

道的宗旨(二)

    丙、长幼有序——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很重要,古云:兄弟如手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没有手足。若没有手足就无法做事,所以兄弟要和睦才会有力量,才可以避免被外人欺侮。兄要爱弟,弟要敬兄,一般兄弟不和,是因为兄不爱弟,弟不敬兄。兄说:因弟不敬我,所以我不爱他;弟又说:因为兄不爱我,所以我不敬他。彼此互相要求,谁都不愿先做。修道就是为兄者,不管弟敬不敬我,兄也要爱弟,为弟者,不管兄爱不爱,弟也要敬兄,如此才能和睦。道中也是一个大家庭,有前辈者、前贤、坛主,他们如我们的父母,同修如兄弟姐妹,所以叫道亲,在这大家庭中,彼此要互敬互爱。
    故事:团结就是力量。有一个父亲,他有七个儿子。他看到自已的儿子不团结,他很难过,想要教育他们家庭团结的重要。有一天他把所有的儿子都叫过来,然后拿了一枝筷子把它折
断,很难过的说:「你们看一枝筷子容易折断,若是七枝筷子绑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断了,所以你们兄弟之间要团结,因为团结才有力量。」
    丁、朋友有信——朋友之间要守信,信就是守信用,守时,守诺言。我们若是守信,才会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古代圣贤曾说:「人无信不立。」也就是说人若不守信用,就会失去人格。例如:我们向别人借东西,没有如期归还,或是遗失而没归还,如此就会失去信用。或是借钱不还,也会失去人格。还有守时,若跟别人约好了时间而失约,如此一次二次三次以后,就失去信用了。至于守诺言,就是答应别人的事要去实践,在未答应之前要考虑好,如做不到,不要轻易答应。答应了就要做到,所以朋友之间要守时、守信、守诺言。
    戊、君臣有义——君要有义,臣要有忠。身为君者或政府官员,若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贪污没有为人民谋福利,就是不义。身为臣者要忠贞,若没有尽自已应尽的义务,就是不忠。君者上司,臣者属下,于社会人际中,身为上司对于自己的属下要敬爱,身为部属的对上司要尽忠。身为员工不可以认为,反正老板付我一点薪水,我随便应付就好了,或是老板在场时做表面,老板不在时马马虎虎。身为老扳也不可以不义,该付薪水时,就要付,不可赖皮不付,或刻薄员工,该付五百,我们付四百将不义钱拿去吃喝玩乐,这就是不义。所以君有义,臣有忠,国家才有前途。
    以上五伦若人人能遵守,自然家庭和谐,社会安定,国家太平。

(四)阐扬五教圣人之奥旨

    现时天道大开普渡,这乃是    上天的旨意,所以在二、三千年前,    上天就派了五教圣人来铺路,一方面设教,另一方面,继承道统。五教经典皆深藏着天道之妙意,但是由于道未普传,故表面上看来五教圣人只是传教而已,其实暗中却有心法的传授。故儒家有「明传文章暗传道」之说,故子贡叹日:「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幸而我们得了天道,得道就如同开启这些奧密的一把钥匙,让我们更了解经典的真意。例如:求道后才了解原来十字架,就是灵性之门,    上帝的印记就是点传师给我们授记的地方,圣灵与火的施洗就是求道。求道后,修行明道,行功立德,将五教圣人的教义发扬光大。

(五)导人间为世界大同
    古圣仙贤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将娑婆世界化成莲花邦,大同世界。
    弥勒祖师有个宏愿:
    化混乱的世界为大同世界
    化污浊的人间为人间净土
    化罪恶的世间为人间天堂
    那么大同世界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呢?孔子在《礼运大同篇》,描述大同世界的景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家想象看看,大同世界的景象是多么的美好、安祥,那时我们若是去银行领钱,不用担心会被抢,车子也不用上锁,门也不用关,没有小偷进来。请问现在是大同盛世吗?不是!是末日,所以只要车子放外面马上被偷,到银行领钱,若不小心也会被抢。(我的同胞就有好几个到银行领钱时被抢。还有一次,一位同修去银行领钱,领好出来时,走了两三步,警察叫他赶快回去银行,告诉他说:你现不要离开,你的背后已经被歹徒用巧克力做记号,你若一离开,到半途一定被抢。幸好那一次有警察的帮助,终于逃过一劫。)由此可知,现在是乱世,所以我们要大同,一定要找出共同点,不要找相异之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会战争,就是彼此在找相异之点。若是人与人之间能找共同点,就不会有争论与战争。
    在阿根廷有很多人种:有西班牙人、义大利人、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中国人、台湾人等。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国籍,但是我们的灵性是来自同一个    上帝,都有良心、有血、有泪。语言虽然不同,但是我们以心来沟通,以微笑来当桥梁,因为我们都是同住在一块泥土上。
    所以大同世界的景象乃是大家同心,同于道心、天理,不分彼此,故货不必藏于己,力不必为己,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是一个公道的天下。这种美景要如何达成?唯有大道之行,让每个人找回失去的良心,修行、明理、恢复本性。
    要如何将大道行于天下呢?就是要靠我们先得道的人,把道实践在日常生活当中,言行一致。再将自己已点燃的灯,再去传给别人,如此一灯一灯的相传下去,让大道的光明传遍全世界,大同世界自然来临,我们大家都有责任来开创大同盛世。
    说到责任,大家都怕。其实有责任才可以成就功德,功德的后面就是天的赏赐、祝福,本性光明、喜悦。要知道未来住在大同世界的每一分子都要有功德,而功德是由责任而来,所以大家一起来将    上帝的福音传遍天下,那么将来我们就是大同世界的一分子。

三丶结论
    道之宗旨,就是要完成世界大同,完成    皇天老母的心愿及诸佛菩萨的悲愿,使众生得离苦。因此首先要恪遵纲常伦理,使社会安定天下和谐,也就是说从根本做起,而不要再局限于一般的慈善事业,真正担负起「大同的铺路工」的责任,好好的做    上天的好仆人,做为人、天的桥梁,这才是老母降道真正目的。

《讲义学习》道的宗旨(一)

《讲义学习》前人著

道的宗旨(一)

 一丶前言
    所谓的宗旨就是目标,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目标与宗旨。例如读法律将来就是要当律师;读警察学校,将来就是要当警察;读文学将来要当老师;学木工就是要当木匠等。
    所学的一切部有它的目标。我们求道后,继续修道,修道首先要了解道的宗旨,若是不了解道的宗旨,遇到困难、阻碍、毁谤或忙碌时,就会停下来,不能持之以恒。师尊说:「道不是慈善事业,但是却包括了慈善事业的义举义行,所以道不只救人的肉体,更重要是救人的灵性。

二丶纲要
    道的宗旨有五点:
(一)传道脉一贯之真传
(二)恢复光明的本性
(三)恪遵纲常伦理
(四)阐扬五教圣人之奥旨
(五)导人间为世界大同

(一)传道脉一贯之真传

    构成真传的条件:道统、天命、心法。
    甲、道统——我们所求的道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其根源,如水有源、树有根。水若无源就不能源远流长,树若无根会枯干,那么道的渊源是有道统承接的,追溯自大地之始,便有道。道生天地育万物,道统从伏羲圣人开始到孟子,共传了十八代,称为前东方十八代。孟子以后,道盘西移,释迦牟尼佛在西域掌道盘为佛教的教主,他把心法传给迦叶尊者。道统一直延续到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时,道运又回到东方,达摩祖师为后东方第一代祖师,之后又传了十八代称为后东方十八代,一共有六十四代。师尊、师母是最后一代祖师,从古至今道统共传了六十四代。此六四代祖师,是为将来的普渡而铺路,从师尊、师母以后,天道大开普渡。
    乙、天命——我们所求的道若是没有天命,就不是真道。就象在人间办事(移民),若没有政府官员的印章就是办假证件,政府是不会承认的,所以道若是没有天命,就不是真正的道。天命是由天而来,由一些大德者承接,就是师尊、师母。点传师是代理师尊、师母,把    上帝的道传给我们,因为点传师有天命,所以我们所求的道是真道。
    丙、心法——就是三宝心法,也就是求道时点传师传给我们的三宝,它是自古以来代代祖师所承传下来的秘宝。若非真道降世,一般凡人是很难去了解它的珍贵,三宝不只是保护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的,三宝也是超生了死、达本还源的心法。道的第一个宗旨就是传一贯之真传,而这个真传须要有道统、天命、心法,才是真道、真传。

(二)恢复光明的本性

    我们每个人的本性是光明的,洁净的,没有污染的。当我们谈到本性时,或许很多人会跟个性连在一起,其实本性与个性不同。各人有各人的个性,有些人很善良,有些人很凶暴,有些人很急燥,有些很文静,有些很自私,有些很慷概,有些很内向,有些外向。这些都不是我们的本性,而是轮回的业种子,经过多次轮回之后所塑造成的一种个性。而每个人的个性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本性却是相同的。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这才是真正的本性,人人都一样善良、光明、清静、没有污染,来自同一个    上帝。
    迦牟尼佛经过多年的修炼之后,有一天坐在菩提树下,经过七天七夜的禅定,最后张开眼晴,看到天边一颗明亮的星星,非常惊叹曰:「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有很崇高的佛性(本性)。本性包含了宇宙,佛的本性是光明的,所以他了解宇宙的万事万物,以及众生的痛苦,所以屡次乘愿而来,救渡众生不以为苦。
    要恢复光明的本性,必须借着明师指点,把光明的德性显现出来,否则就是无明。这光明的本性在哪里?就是明师指点的地方。正如佛经所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求了道之后,就知道灵山在何处,以及耶稣为何经常在橄榄山上祈祷。每个人都有一座灵山或橄榄山,这座灵山就是本性良心的门户。
    东方圣人孟子曰(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心放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人本来就有一颗善良的心,也有一条光明平坦的的正路。但人只追求身外之物,贪图有形之名利享受,不知找回自己的本性良心,只想赚得世上的一切,但不曾冷静的想一想,我们用一切的精力、生命换取了世上一切的物质名利,最后要以什么来换回性命呢?圣经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所以天道降世的原因之一,乃是由于人人丧失道德良心,才会造成空前未有的劫数。所谓做者是人类,受者亦是人类。道的第二个宗旨就是找回良心,使人人恢复    上天赐给我们的光明本性。

(三)恪遵纲常伦理

    纲常伦理,乃是古礼,是古圣先贤为了要使人人不失本分,在待人接物当中有一个规矩,而制的一种礼仪。现在社会这么混乱,社会问题这么复杂,就是丧失古礼的结果,所以要使天下和谐,社会安定,唯有遵守古礼。由自己及家庭先做示范,如此天下才能归仁,人人归仁,才能恢复本来面目,天下就安定了。
    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甲、夫妇有別——五伦之中,夫妇是起源。有了夫妻关系之后,就会有父子关系,母女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读书时到学校有朋友关系,长大到社会上会接触朋友与上司,又有了上司与部属的关系,这一切的关系都起源于夫妇。夫妇若是和好,家庭必和谐,父子母女的关系必亲密,所以夫妻要相敬如宾。古人有一句话:「夫莫嫌妻丑,妻莫嫌夫穷。」夫妻同甘共苦、相敬如宾,如此家庭才能幸福、和谐,孩子才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相反的,夫妻若常常吵架或离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好榜样可以学习,甚至离家。有些逃学或离家的孩子,其问题都出在家庭,因为父母常常吵架或离婚,孩子在家中得不到温暖,所以夫妻之间若想离婚时,要冷静的替孩子、家庭、社会、国家想想。夫妻之间不只是情,还要有义,有情有义的夫妻才会长久,所以五伦中最重要的就是夫妻关系,夫妻要能同心,同甘共苦,家庭才能幸福。
    乙、父子有亲——父慈子孝,家庭才会兴旺。为人父母要有好的榜样让子女学习,若是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抽烟,自己就不能抽烟。若是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赌博,自己就不可以赌博。若我们希望子女孝顺我们,我们要先孝顺父母,然后以慈爱的心,教导子女待人处世之道。在子女方面,要体贴父母,尊敬父母,不可以直接叫自已父母的名字,对父母说话要有礼貌,不可以顶撞或骂父母。当我们被父母骂时不要记恨,父母有过时要规劝,父母生病时要细心照顾,有好吃的东西要想到父母。
    故事:黄香孝亲。很久以前在中国有一位孝子,他对父亲照顾得无微不至。夏天到时,就用扇子把席子扇凉,然后再请父亲去睡。到了冬天,在他父亲睡觉前,就先把被窝弄暖和,再请父亲去睡觉。
    故事:又有一则孝亲的故事,以前有一个小孩从小就很孝顺,每次被母亲打时从来不哭。有一天,他又做错了一件事,他母亲就用棍子打他,他就哭得很伤心。当他母亲听到他哭时很惊讶,为什么我以前打你时你都不会哭,而现在却哭得这么伤心?儿子回答说:因为以前你打我时我觉得很痛,代表你还有力气,而今你打我,我却不觉得痛,因为我觉得您已经年老没力气了,所以我才哭。
    以上这两则孝亲的故事,启示着我们孝顺是很重要的,故事中的这两位小朋友,他们从小就知道孝亲,所以我们中国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