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学习》前人著
道的宗旨(一)
一丶前言
所谓的宗旨就是目标,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目标与宗旨。例如读法律将来就是要当律师;读警察学校,将来就是要当警察;读文学将来要当老师;学木工就是要当木匠等。
所学的一切部有它的目标。我们求道后,继续修道,修道首先要了解道的宗旨,若是不了解道的宗旨,遇到困难、阻碍、毁谤或忙碌时,就会停下来,不能持之以恒。师尊说:「道不是慈善事业,但是却包括了慈善事业的义举义行,所以道不只救人的肉体,更重要是救人的灵性。」
二丶纲要
道的宗旨有五点:
(一)传道脉一贯之真传
(二)恢复光明的本性
(三)恪遵纲常伦理
(四)阐扬五教圣人之奥旨
(五)导人间为世界大同
(一)传道脉一贯之真传
构成真传的条件:道统、天命、心法。
甲、道统——我们所求的道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其根源,如水有源、树有根。水若无源就不能源远流长,树若无根会枯干,那么道的渊源是有道统承接的,追溯自大地之始,便有道。道生天地育万物,道统从伏羲圣人开始到孟子,共传了十八代,称为前东方十八代。孟子以后,道盘西移,释迦牟尼佛在西域掌道盘为佛教的教主,他把心法传给迦叶尊者。道统一直延续到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时,道运又回到东方,达摩祖师为后东方第一代祖师,之后又传了十八代称为后东方十八代,一共有六十四代。师尊、师母是最后一代祖师,从古至今道统共传了六十四代。此六四代祖师,是为将来的普渡而铺路,从师尊、师母以后,天道大开普渡。
乙、天命——我们所求的道若是没有天命,就不是真道。就象在人间办事(移民),若没有政府官员的印章就是办假证件,政府是不会承认的,所以道若是没有天命,就不是真正的道。天命是由天而来,由一些大德者承接,就是师尊、师母。点传师是代理师尊、师母,把 上帝的道传给我们,因为点传师有天命,所以我们所求的道是真道。
丙、心法——就是三宝心法,也就是求道时点传师传给我们的三宝,它是自古以来代代祖师所承传下来的秘宝。若非真道降世,一般凡人是很难去了解它的珍贵,三宝不只是保护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的,三宝也是超生了死、达本还源的心法。道的第一个宗旨就是传一贯之真传,而这个真传须要有道统、天命、心法,才是真道、真传。
(二)恢复光明的本性
我们每个人的本性是光明的,洁净的,没有污染的。当我们谈到本性时,或许很多人会跟个性连在一起,其实本性与个性不同。各人有各人的个性,有些人很善良,有些人很凶暴,有些人很急燥,有些很文静,有些很自私,有些很慷概,有些很内向,有些外向。这些都不是我们的本性,而是轮回的业种子,经过多次轮回之后所塑造成的一种个性。而每个人的个性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本性却是相同的。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这才是真正的本性,人人都一样善良、光明、清静、没有污染,来自同一个 上帝。
释迦牟尼佛经过多年的修炼之后,有一天坐在菩提树下,经过七天七夜的禅定,最后张开眼晴,看到天边一颗明亮的星星,非常惊叹曰:「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有很崇高的佛性(本性)。本性包含了宇宙,佛的本性是光明的,所以他了解宇宙的万事万物,以及众生的痛苦,所以屡次乘愿而来,救渡众生不以为苦。
要恢复光明的本性,必须借着明师指点,把光明的德性显现出来,否则就是无明。这光明的本性在哪里?就是明师指点的地方。正如佛经所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求了道之后,就知道灵山在何处,以及耶稣为何经常在橄榄山上祈祷。每个人都有一座灵山或橄榄山,这座灵山就是本性良心的门户。
东方圣人孟子曰(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心放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人本来就有一颗善良的心,也有一条光明平坦的的正路。但人只追求身外之物,贪图有形之名利享受,不知找回自己的本性良心,只想赚得世上的一切,但不曾冷静的想一想,我们用一切的精力、生命换取了世上一切的物质名利,最后要以什么来换回性命呢?圣经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所以天道降世的原因之一,乃是由于人人丧失道德良心,才会造成空前未有的劫数。所谓做者是人类,受者亦是人类。道的第二个宗旨就是找回良心,使人人恢复 上天赐给我们的光明本性。
(三)恪遵纲常伦理
纲常伦理,乃是古礼,是古圣先贤为了要使人人不失本分,在待人接物当中有一个规矩,而制的一种礼仪。现在社会这么混乱,社会问题这么复杂,就是丧失古礼的结果,所以要使天下和谐,社会安定,唯有遵守古礼。由自己及家庭先做示范,如此天下才能归仁,人人归仁,才能恢复本来面目,天下就安定了。
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甲、夫妇有別——五伦之中,夫妇是起源。有了夫妻关系之后,就会有父子关系,母女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读书时到学校有朋友关系,长大到社会上会接触朋友与上司,又有了上司与部属的关系,这一切的关系都起源于夫妇。夫妇若是和好,家庭必和谐,父子母女的关系必亲密,所以夫妻要相敬如宾。古人有一句话:「夫莫嫌妻丑,妻莫嫌夫穷。」夫妻同甘共苦、相敬如宾,如此家庭才能幸福、和谐,孩子才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相反的,夫妻若常常吵架或离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好榜样可以学习,甚至离家。有些逃学或离家的孩子,其问题都出在家庭,因为父母常常吵架或离婚,孩子在家中得不到温暖,所以夫妻之间若想离婚时,要冷静的替孩子、家庭、社会、国家想想。夫妻之间不只是情,还要有义,有情有义的夫妻才会长久,所以五伦中最重要的就是夫妻关系,夫妻要能同心,同甘共苦,家庭才能幸福。
乙、父子有亲——父慈子孝,家庭才会兴旺。为人父母要有好的榜样让子女学习,若是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抽烟,自己就不能抽烟。若是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赌博,自己就不可以赌博。若我们希望子女孝顺我们,我们要先孝顺父母,然后以慈爱的心,教导子女待人处世之道。在子女方面,要体贴父母,尊敬父母,不可以直接叫自已父母的名字,对父母说话要有礼貌,不可以顶撞或骂父母。当我们被父母骂时不要记恨,父母有过时要规劝,父母生病时要细心照顾,有好吃的东西要想到父母。
故事:黄香孝亲。很久以前在中国有一位孝子,他对父亲照顾得无微不至。夏天到时,就用扇子把席子扇凉,然后再请父亲去睡。到了冬天,在他父亲睡觉前,就先把被窝弄暖和,再请父亲去睡觉。
故事:又有一则孝亲的故事,以前有一个小孩从小就很孝顺,每次被母亲打时从来不哭。有一天,他又做错了一件事,他母亲就用棍子打他,他就哭得很伤心。当他母亲听到他哭时很惊讶,为什么我以前打你时你都不会哭,而现在却哭得这么伤心?儿子回答说:因为以前你打我时我觉得很痛,代表你还有力气,而今你打我,我却不觉得痛,因为我觉得您已经年老没力气了,所以我才哭。
以上这两则孝亲的故事,启示着我们孝顺是很重要的,故事中的这两位小朋友,他们从小就知道孝亲,所以我们中国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