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4日星期四

《讲义学习》人生的真谛(二)

《讲义学习》前人著

人生的真谛(二)

(三)凡夫的人生观
 
    凡夫的人生观不外乎有四种:为了生活,追求学问,聚财,为了子孙。
    甲、生活——一般人为了生活,不外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自己所没有的想办法去拥有,在追求中迷失了自己。如一个人在贫困时,他的欲望只想拥有一间小房子可以安身,可是当有了房子之后,又想一间更大更漂亮舒适的。有了漂亮的房子之后,又想要一部车子、冰箱、冷气……。等一切都有时,又想长命百岁,希望能永远的享受,但真的可以永远这样子吗?佛说:「人生无常」。人不可能永远都这様享福,过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就是一般人迷失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之中。
    乙、学问——有一位高中生考上了大学的医学系,非常高兴,有人问他为何高兴?他说读医学系将来可以当医生,当了医生就可赚大钱,等赚了钱,就可以过舒适的生活,这样才不枉此生。这就是一般人的人生观;追求学问,学问的背后就是想到财富,有了财富就能享受,到后来还是为了自己的私欲。
    丙、聚财——以前日本有一位企业家,从小生长在贫困的家庭中,从小就立志将来要赚大钱,于是非常努力地工作,最后成为企业家。但当他拥有一切,正当可以好好享受时,却突然中风了,四肢无法自由的行动,整天坐在轮椅上,虽然住的是花园别墅,吃的是山珍海味,但因为身体行动不方便感到很苦恼。有一天,他坐在轮椅上看到在他家工作的园丁在花园修剪花草,还一面唱歌,当时他心里有说不出的羡慕,心想:我若能像这个园丁一样的自由快乐,我情愿放弃一切。以前在贫穷时付出一切追求财富,现在拥有了财富,却希望能用财富来换取健康。
    丁、子孙——为了子孙,有很多父母,他们一生努力工作奋斗,省吃俭用,就是为了留财給子孙。但是子孙是否能珍惜受用?有一位企业家他拥有多家的连锁店,他一生省吃俭用,连他生病时也舍不得开车或搭计程车去看医生,而是自己搭公车去,之后又为了省公车钱,干脆到医院买了针筒回来请他的职员帮他打针,就这样,他一生这么的节俭近乎吝嗇,死后留下很多遗产,结果他的孩子却为了争夺财产,兄弟之间每天公堂相见。这就是一般人的人生观,留财给子孙,子孙不只不会感恩,更因此而造成兄弟不合,子孙不肖。由此让我们了解一般人的人生观,不外乎追求物质享受、学问、名位、聚财给子孙。其实这些都是虚幻不实人生。
    所以有人将人生比喻作采花蜂。
    诗:
    朝走东来暮走西,人生犹如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场空
    其实人生就像蜜蜂一般,所拥有的财富、名位、学问、美貌到后来是一场空。一个人若不了解人生的意义,就会像一般人的人生观,只追求虚幻不实的东西,在追求物质中迷失了自己,迷昧了本性,即使让我们拥有全世界,但有一天离开世间时,没有一样能带走,唯一能带走的是这一生所造下的罪过错。
    后学再举另一则故事:以前有两户人家,在两家的中间有一条很宽的巷子,这条巷子是在他们祖父时代,两家各让出来的土地,现在才有很宽的巷子走。但是到了孙子这一代,心胸就变狭窄了,甲家就把房子拓宽侵占到巷子的土地,渐渐的几乎要把整条巷子都侵占了。乙家看在眼里心中很急,父亲不在家,远在千里之外,于是急忙写一封信给他父亲,请求他父亲赶快回来处理,第一封寄了,他父亲没回来,再寄第二封他父亲也没回来,赶快又写第三封信去催,结果父亲本人没有回来,只回一封信,内容如下:「千里稍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说:你这样千里迢迢的写信来催我回去,只不过是为了一道墙而已,我们让他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你们看过去秦始皇暴政之下所建的万里长城至今还在,但是秦始皇在哪里?这故事启示着我们,人是很愚痴的,往往为了世间的财物在争,不了解人生无常,万般是带不走的。而人并非只为了物质享受、名、利、地位而活,而是还有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义务。
    耶稣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而是靠    上帝口中所说的一切话。」    上帝的话就是「真理」,就是「义」。就是效法过去的圣贤仙佛,做些有利于人类灵性之事,如此人生才有意义与价值。我们再来看看圣佛的人生观与凡夫的人生观有何不同。

(四)圣佛的人生观

    圣佛来到世间,是为了救渡众生,所以他们了解世间是无常的。何谓无常?你现在所有的财富、学问、美貌,不会永远存在,它会消失,包括我们的身体会经过生、老、病、死的过程,也会随着时间、空间而改变。所以他们会善用短暂有限的人生,来寻找永恒的完美,把生命变的有价值、有意义。
    甲、孔圣人——他一生周游列国、讲道德、说仁义、著书立说,为了要实行王道于天下,使世界大同。他在世时,因立德、立功、立言,故能不朽于世,活在人们的心中,人人纪念他,万世受人景仰。
    乙、耶稣圣人——以博爱的精神,济世救人,爱护众生,在他行道的过程中不知受过多少人的迫害、污辱,但他并没有一点怨恨与退缩的心。甚至于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时,还恳求上帝赦免那些钉死他、迫害他、污辱他的人。这是何等宽大的心胸,慈悲救世的精神。他一生行    上帝的义,虽然短短的几年,但是他的人生,活得多么的有意义、有价值、有光辉,他伟大的博爱精神,永远为后世的人歌颂。所以凡人与圣人的人生观相差太远了,凡人是为己、为利,圣佛是为人、为义。
    丙、释迦牟尼佛——他在未成佛之前是印度净饭国国王的太子,名叫悉达多,他从出生到十三岁未离开过皇宫,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又受到众人的爱护,又是未来的国王,可说是集荣华富贵于一身。有一天,经过了父王的允许游四城门,看到了人生,生、老、病、死的真相,彻悟到凡身为人都必经过这四个过程,虽然现在年轻力壮,但是经过几十年后,也会衰老,有一天也会与亲人生离死别。看了人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他开始觉悟,不再沉溺于宫中富贵荣华的生活,开始发心修行,经过多年的苦修丶苦练,终于成佛。成佛后以其悲愿,又继续做救渡众生的工作。所以自古以来的圣佛都是慈悲的,他们不会遗弃众生。他们永远陪伴着众生,跟众生生活在一起。
    讲过去的圣佛似乎太遥远了,我们来看看前辈者,他们为道牺牲奉献的精神,日夜奔波,忧心操劳,前贤的苦心,循循善诱,为了就是让我们本性能光明、明理、修道、行道,也就是行    上帝的义,将来每个人都能平安的回到上帝那里。这是圣佛的人生观:「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三丶结论

    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的未来:成圣、成佛、成魔,或是做平庸的凡人。圣人、仙佛并非天生就是圣人、仙佛,他们也是经过求道、修道、行道,最后才成就的。每个人都拥有做圣贤的成分,求得到的一分真理不可放弃,求不到的名利,不可強求;仁义道德可求,自己可以做主;名利财富不可求,因自己不能做主,是由命运在做主。
    在芸芸众生当中,我们何其荣幸能得人身,又逢天时、地利、与缘分来求道、修道。在修道过程中,也渐渐的了解自己,进而净化自己,改善自己,更了解到世事的无常与变迁。不要再沉溺于物质、私我、小情、小爱之中。要发挥我们本性中的德性,学习过去的圣佛慈悲、博爱的精神,追随前贤的脚步,把真理(道)传播于世间,把光明带给人类,照耀世间。
    最后后学借前人慈悲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由一个只顾自己利益的凡夫俗子,变成一个会救渡众生的君子
    由一个生死如草木的小人,变成一个行菩萨道的觉者。
    我们可以由一个凡夫变成圣人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天道未降世之前,凡夫要变成圣人很困难,要做菩萨的工作也不可能。现在道降世了,凡夫可以做菩萨的工作,也可以成圣、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