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爱己身·贵爱万民》崇汉编著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道德经》“至柔章”第四十三。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注释】
至:达到了极点。
柔:温和;柔顺。
驰骋:马奔跑。此文引申为运化、治理和成全等。
坚:坚硬;牢固;刚强。
【浅说】
(一)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与“天下之至坚”,统括自古至今天下之万事万物。
(二)
天地万物,如日月星辰,草木昆虫,有形有象的物体,都属于“至坚”之一类,同时其体内都有“至柔”之道赋于其中,否则皆不能生存。
(三)
天下之“至柔”代表“无相之真理”,就是无形无象的“大道”;道乃万物之主宰。
(四)
天下至柔者即真理大道,不见其踪迹,不见其形象,它像奔跑的马,随时而来,所以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至柔之真理赋予其中,(赋予:交给。)若离开了至柔之真理(大道),那怎能存在呢?
(五)
至柔者大道也。
道赋予天日:“天理”
道赋予地曰:“地理”。
道赋予物曰:“物理”。
道赋予事曰:“事理”。
道赋予人曰:“性理”。又称“本性”;“佛性”。
人的本性(性理)中具有五常八德,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不忘实践此五常八德,践行出此五常八德就是道的显现。
(六)
“柔胜刚,弱胜强”,若以物理而言,这合乎事物的规律吗?然而事实就是这样。例如:
1、天下最柔弱的水,它能穿山透地。水一滴滴,长久滴在同一石块上,结果滴水能穿石。
2、人的牙齿虽然坚硬,食物到了嘴里都被它咬碎。但是人到了晚年,因蛀齿而掉光了,反而是柔软的舌头仍然长久完整无损。
物之理——柔弱胜刚强,那么天之理(大道)也不是如此吗?
(七)
柔弱之水能载舟,为什么柔弱之水亦能覆舟呢——乃因舟超载,不合道(不合理)而沉舟……
【原文】
无有入于无间。
【注释】
无有:大道不见其踪迹,不见其形象,但是大道有其功用,故老子说“无有”,就是说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无间:物体密至无空隙的地方,但是道仍然赋在其中。
【浅说】
(一)
大道不见踪迹,不见形象,乃因大道“无有”,可谓最柔弱,所以能进入最坚硬和进入密至没有空隙的物体,足见其无形的巨大力量。
(二)
真理大道至柔到看不见、摸不着,为什么呢?因为它一无所有,才能进入万物中而不知不觉发挥其无穷的奇妙作用。
(三)
有形有象的物体,有阻隔的作用。例如屋室之铁门,人被铁门阻挡而不能入室,无形的空气却能进入。
大道无形无象,柔至一无所有,有形有象的物体怎能障蔽呢?
宇宙间从古至今,即使坚硬到没有空隙的物体,至柔的大道都能进入,但是万物却不知。道有长养万物的作用,万物有深切体悟吗?可见这大道无微不至,不遗弃任何或大或小的一事一物,所以说大道“无有入于无间”。
【原文】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浅说】
(一)
既然大道无所不在,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而且无所不入,其功用能成长万物而不显形,长养万物而无心,可见无为之大道,对古今人类与宇宙万物确实是大有益处了。
(二)
宇宙万物因为有无为至柔之大道,所以大道能发挥其无穷的奇妙作用,能确保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人若无大道赋予的“性理”,怎么会生气勃勃呢?(生气勃勃:形容人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与“生机勃勃”不同。生机:生命力;活力。)
(三)
君子效法无为至柔之大道,故能随遇而安,(随遇而安:能顺应各种环境,不管处在什么境况,都安然自得。)但是其言行仍然要严格遵行仁义道德,率本性之自然而行,承担责任,时刻戒惧,绝不丧失操守。
【原文】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浅说】
(一)
天不言,四季“春夏秋冬”循序更迭,地不语,万物滋长,生机勃勃,此乃天地执道奉行,行不言之教所得无为之益。
道赋予天称“天理”,道赋予地称“地理”。天地的运转,自然施恩予万物,故万事万物得“无为之益”。
(二)
世人都注重言语上的教育,在有为的心术上去计谋,不知抱守道体率性而行做出好榜样。
世人只知刚强之用,不知柔弱之用;只知有为而为,不知无为而为才是无所不为。圣人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引例与深思】
(一)
用软软的绳索驱赶牛车或马车好呢,还是用坚硬的铁索驱赶牛车或马车好呢?为什么?
(二)
食物进入嘴里,牙齿坚硬能不断地咬切和咀嚼食物,那么是齿硬能辨别滋味呢,还是舌软能辨别食物的滋味呢?
(三)
人的舌头到了人老仍然存在,因为它至柔。人的牙齿未到人老就已经损坏脱落了,因为它至坚至硬。故曰:“柔弱胜刚强。”
(四)
建立德行的君子,他效法至柔无为之大道,因为柔和,令人容易接近。那么是否能轻易侮辱他呢?是否能威胁他令他恐惧而屈服呢?
(五)
温柔,柔和,柔顺,这些是合乎天理的柔性。为人处世,用之于柔则合道合天理。温柔,柔和,柔顺,可引申为谦逊,宽恕,诚信,廉洁,仁慈等美德。
谚语云:“米酒引来蜂蜜,谦虚引来敬意。”
温柔是生存之道,否则一片死机。但是温柔不是没主见,不能不问是非去对人柔和,更不是用巴结、奉承的态度和言行去对人“柔顺”。
(六)
唯有浩然正气的温柔,才是克刚胜强的良方。
唯有正气凛然的柔和,才能济世化人。
(七)
你是因为命运不顺利才立志修身立德吗?你是因为智能低下才自愿学柔吗?你是因为造孽重、恶报多才实践“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吗?你是因为无情的因缘果报緾身,才诚心去博施于民、助人明理修行吗?
(八)
至柔是人之灵性,也叫本性,故为人处世与修身养性,都须“至柔”。为人处世要达到“至柔”的力量,就须“外柔内刚”,坚持真理而有“威武不屈”的气概;不过切勿“外强中干”。(成语“外强中干”:表面强大,内里很虚弱。)
(九)
刘备被曹操打败,带着关羽和张飞逃往南方,投靠荆州长官刘表。刘表派刘备去镇守新野县。
刘备渴求贤才,获知诸葛亮(字孔明,道号卧龙),是一位治理国家的大贤士,有经天伟地之才,住在襄阳城外的隆中结草而居。
当时,刘备准备了厚礼,带着关羽和张飞,三人跋山涉水来到隆中,(跋山涉水:形容旅途艰苦。)上前轻叩茅庐之门,(茅庐:草屋。)小童开门。刘备说明来意,小童礼貌地回答说,诸葛亮出了远门,要十天半月才回来,于是三人扫兴而归。
第二次,刘备同样带了关羽和张飞跋山涉水,来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开门的小童回答说,先生正在屋中看书。刘备大喜。看书的原来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亮已经出门,要三五天之后才回来。
第三次,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又再前往拜访诸葛亮。刘备一而再的诚心邀请,希望得到诸葛亮贤士指点迷津,协助他完成大业;这就是“三请诸葛亮”。(惯用语“三请诸葛亮”:指多次诚恳邀请;或请人帮忙,很难请到。)
刘备降低自己的身份,谦恭有礼,其“三顾茅庐”体现了他重视和延揽人才的真心诚意。结果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答应出山协助他完成大业。
如果刘备自视高人一等,离开了“至柔之道”,便高傲自大,逞强好胜,于是气冲冲地领军前来抓诸葛亮,那么其结果将会是——好像“竹篮子打水网拦风——全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