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日星期三

《贵爱己身·贵爱万民》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贵爱己身·贵爱万民》崇汉编著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道德经》“尽己章”第三十三。

【注释】
    知足:心不贪婪。
    强行:应该做的事强制自己进行;不懈怠。
    有志:有志于行道立德、济世化人。
    死亡:有形的色身消灭谓之“死”;普通人生前没有留下任何德行谓之“亡”,即“死亡”。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浅说】
(一)
    “智”是知之外用。“明”是自知内省。能自知的人才是真正明白、明理者。
    世人往往能轻易观察、论断别人的功过与对错,对自己的缺点、脾气毛病却难于虚心去反省自新。

(二)
    智者能够洞察别人的功过、品德、才能高低及判断别人的善恶与贤愚,这是智者的机智外用。
    只能知人谓之“智”,此智者若不明白自己的本性,对自己无益。

(三)
    一个真正明理的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本性,于是修己化人。他能了解、省察自己的过错,在修身养性方面有哪些不足,或有待改善的地方。自知越多,越能积极地进取并提升自己的品德与心性修养。

【原文】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浅说】
(一)
    “胜人者有力”,就是向外对人要求,就是能够以智力胜人,以体力胜人,以能力胜人,以财力胜人,以权力胜人,这些都是精力外用;然而能保证永远能战胜别人吗?终有一天,别人也会想尽办法来打败你。

(二)
    老子认为,不如将外用之精力用在自己身上,向内自我要求。例如以智慧导人向上向善,明理做人,以体力去度化众生,为人处世谦卑有礼,还有慈悲喜舍,克制私欲,宽大为怀,战胜自己的傲气与霸气,克制自己的内心三毒——贪、嗔、痴。能如此修心养性,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可谓“自胜者强”!

(三)
    世人大多数都有战胜别人显出强悍的力量,都是争强斗胜,精力外用战胜别人。虽然是“厨房里的垃圾——鸡毛蒜皮,”(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小事或毫无价值的东西。)但是为了达到目的,必须斗胜对手不示弱,却因手段卑劣,不符合本性良心,还自以为聪明,自认为有能力而沾沾自喜,反而把自己斗得身败名裂,落得个骂名。

(四)
    真正的强者,不用暴力,不会给任何人带来灾难,不会跟身边的人对立,只会不断的战胜自己,要求自己的言行符合本性良心,符合五常八德。同时不断扩大气量,(气量: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指容忍谦让的限度。)能如此自胜者,怎么不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呢?

【原文】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浅说】
(一)
    酒色财气名利,这些身外之物,真有大志的君子不迷惑,不贪婪。虽然他的物质生活简单,但是他淡泊功名利禄,人穷志不穷,时时以天理良心来降伏自己的贪欲妄念,时时不忘充实道学,不断追求道德,不忘实践仁德,这是修性的功夫,因此在心灵上充实而且富足。(心灵:指内心、精神、
思想等。)

(二)
    心灵上富足的人,为了生活,用正当的方法去满足生存的基本条件,知足知止,不追求身外之物,例如追求炒作房屋股票,永远没有停止。
    知足者其方向目标乃克制私欲,“强行”于进德修业、济世化人,乐于三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并行,此即行为上“强行”于大道,其心态上无为而为,故能一辈子有志于匡正世道人心,并使其明理做个有道有德的人。

(三)
    一般人的方向目标是什么?乃终生为私欲为名位而奋斗,终生贪妄不休。
    反之“强行者有志”,他能知足知止、自明、自胜,以天理良心来降伏妄念,有坚定的意志于终生博施于民。
    上述两种人的终局,怎不如同“天壤之别”呢?(天壤之别形容差别极大,如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原文】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浅说】
(一)
    天长地久,人也希望在世能活得长长久久。老子告诉我们,人要如何才能“不失其所者久”呢?

(二)
    何谓“不失其所”呢?“所”是指道之至善地。
    为人处世,无论在家,在工作场所或其他地方,都不失其本性良心,亦称佛性、自性,也就是不失真我(灵性)之所在,借假我(肉身)修真我(灵性)。老子之意,不死的是无形的真我(灵性),假我(肉身)仍然要面对死。

(三)
    你注重色身之假我还是注重真我之灵性呢?首先找到真我之至善地,然后守住真我作为修身养性,使它不再随假我流浪生死。所以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

(四)
    普通人的肉身之死谓之“死”,又因为其生前没有行功立德,死后没有留下任何德行谓之“亡”,即“死亡”。

(五)
    怎样的人才会如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呢?此乃指真明道者常守住“不失其所”,不失去为人的本性良心,其为人处世广利众人,常常践行“自知自胜”,就是修身养性的功夫,树立德行作为众人的模范,其色身虽然死了,但是其德行与精神可作为世人一代一代学习的好榜样,让世人永远记住与怀念。
    如果能更进一步,在国家社会上做出伟大的功德事,那么其伟大的功德事就会永垂不朽,长留人间。就是说,圣人的色身虽然死了,消灭了,但是圣人的精神、德名不亡,不消失,仍然照耀着一代一代的人,这就是“死而不亡者寿”。
    这“寿”字不是指活得岁数大,而是指色身死后,其德名与精神而言——在人世间长长久久;永垂不朽!

【引例与深思】
(一)
    能自知者,就会立大志,明理做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自知者明”呢?例如:
    1、知道自己此生此世应该立什么大志,知道自己的才华而不懈地勇往直前。
    2、知道自己在学识方面有哪些欠缺不足,于是提起精神孜孜不倦地加紧学习。
    3、自知者在前进的路上,不幸遭遇挫折而失败了,但是不因此垂头丧气,也不怨天尤人,而是能反省自新,反而积极地博施于民,助人在行道立德的方向勇猛前进!

(二)
    如何向内自我要求,达到“自胜者强”呢?例如:
    (1)精力充沛,正心去妄,诚心求教,宽心待人,忠心处事。
    (2)重复学习圣贤的道理,从而提高道学,净化人心。
    (3)凭自己的能力,谦逊处世,做个有傲骨的谦谦君子(但是傲气不可有)。(谦谦君子:谦虚谨慎、品格高尚的人。)
    (4)虽然拥有地位与权力,仍然诚恳地担当责任,谦恭有礼,宽大为怀,成为人人尊敬、爱戴的人。
    (5)谚语云:“俭吃有剩,俭穿有新。”衣食俭朴,把节省的钱财用在博施济众,其慈心善举博得人人赞扬。

(三)
    在哪一方面,才是人之真富呢?是指名利财货之富足吗?不!应该是富在本性良知不失,贵在道德具足。试举一些例子说明。

(四)
    你明白了自己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那么就要在活着的日子里,有雄心壮志于济世化人的宏愿,甘愿欢喜,日日点燃自己的光去照亮世界,温暖人心,成就你的精神不朽——寿!

(五)
    古圣说:“有的人虽然活着,可是他已经死了。”其意指肉身虽然未死而实际上已经死亡的人。因为其为人处世失去了本性良心,失去了德性,违背了伦理道德,人格低下。

(六)
    古圣说:“有的人虽然死了,可是他还活着。”其意指肉身虽然消灭了,但是其德行与精神仍然照耀着人间,成为世人学习的模范人物!
    圣人志于道,凭本性良心“自知自胜”,行道立德,为天下苍生而生死,其肉身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与德行不朽,永留人间,可作为世人效法,(“效法”强调学习,“效仿”强调模仿。)可谓“死而不亡者寿”,正符合儒家说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如唐尧,虞舜,孔子,颜回,屈原,耶稣和释迦牟尼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