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日星期三

《贵爱己身·贵爱万民》处其厚实不居薄华

《贵爱己身·贵爱万民》崇汉编著

处其厚实不居薄华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不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经》“明德章”(处厚章)第三十八。

【注释】
    上德:由无为的道体发出的自然真行而不知其德,是一种无为的境界。
    下德:为了博取德名而有目的、有意图去行事(做事)。
    无不为:上德者无私心,不取酬报,依道而行,故其德行是无所不为的。
    有不为:下德者对事对物,心存分别计较,虽然是善行却有取舍,为之而有不为。
    攘臂:(攘răng)捋起袖子,伸出胳膊(表示发怒或激奋)。
    前识者:“前识”是指机智过人,如能知人之所不知,见人之所未见的所谓“聪明人”。(机智:脑筋灵活,能随机应变。)
    道之华:对道略知皮毛,虚华不实。
    大丈夫:本文的“大丈夫”乃指真明道者,其言谈行为循理不循私,待人接物淳朴老实,在乱世中抱道自守。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浅说】
(一)
    德者,从道体而发,是道的功用。
    人能弘道,但是因为人在行事上的思想与动机不同,所以所作所为也就有差异,德也就有上德与下德之分了。

(二)
    由无为之道体发出的自然真行,在日常生活中,一切依道而行,本着人类自然之真行而不敢以德自居,无心求德反而有德;此乃上德。

(三)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真心诚意为人类社会去做有益的事,习惯了做合乎道德的事。他的一举一动都出自道体自然的真行,就是依道而行,不谋私利,不贪求名相,其言行无心炫耀自己的德行,默默地为别人做有益的事,只知尽心竭力去做合乎天理良心的事,此乃“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有德者而不自以为有德,故其德无穷,德绩长存,做大事必能成功。

【原文】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浅说】
(一)
    上德是人之“常德”,又称“善德”。
    下德者既然出于有意图而为,执著博取德名,那么其德易失反而变成无德。

(二)
    下德者有功利心,(功利:想实现某个结果。)执著于博取美名,于是有目的的去行假仁假义,有恩于人的所谓“善行”。他每做一件善事,心里都停留在名相上,在心里常常设想如何才能得到德名。心存贪恋德名,这样为了“有德”反而变成“无德”,此乃“下德”。(执著:固执或拘泥,坚持不懈。拘泥:固执;不变通;不自然。)

(三)
    心里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便以财物周济别人,心里有所企图才去施舍行善,希望得到美好的德名。如此执著于名相,一旦得到了德名便沾沾自喜,于是到处去宣扬自己如何行善施舍,一心一意希望得到好的评价;有意追求德名,其德反而易失,此乃“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原文】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浅说】
(一)
    上德者,正心诚意,他一举手一投足,无人相无我相,无分别心,无计较心,无私心,无不良目的,不贪求回报,一举一动都由道体发出的自然真行。依道而行,其方向本着自觉自愿之心,本着尽心竭力去博施于民,感化世人明理行道。(方向:前进的目标;朝着自己该做的正确方向努力。)

(二)
    上德者依道而行,其方向正确,就会一辈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做自己该做的事,该负的责任,不期待别人的帮助,更不企图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好处,完全无功利心。没有功利心的无私奉献的人是无所不为的,才有真功德(阴德)。

(三)
    素志(素志:一向怀有的愿望。)行“上德”者,他见有人需要援助的时候,会自觉自愿伸出援手,这是发自本身良知良能的所作所为,也就是无私心,清净的心源才能无为而无所不为,让人感受不到“为”。即使自己牺牲奉献做了许多博施济众、感化世人迈向真理的善言善行,也不向人宣扬,隐藏自己的功劳,就是累积阴德,自己默默地“风里来,雨里去”,一直不停地在做感化世人的善行,如此清净无为,依道而行的善事,怎么不“无为而无不为”呢?(惯用语:“风里来,雨里去”:不管刮风或下雨,都不辞劳苦,坚持不懈。)

【原文】
    下德为之而有不为。

【浅说】
(一)
    下德也是德。下德者毕竟也在努力牺牲奉献。不过下德者心源不清净,让人感受到他的“为”是“有为”的,有目的的,有企图的,都会事先计较或者辨明是否能从别人身上得到利益而有取舍,心存计功计果。此乃出自不清净的私心。

(二)
    一个内心不纯真的人,念念不忘自己做了哪些有益大众的好事,唯恐别人不知道。他行善布施是为了猎取美誉与德名,虽然也在努力行善,也是做好事,但是心存分别计较,于是就有喜厌与取舍,心存自己做过了哪些善事,这样的“德行”就有了缺点和毛病,会大打折扣,所以怎么不行之有限呢?——为之而有不为。

【原文】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浅说】
(一)
    上仁者,他慈爱万物,无私心的施与万物仁爱。他忘物、忘我,完全是无所为而为,无条件去关爱别人。这本来是为人本性中常存成人成己之美德。

(二)
    如果在施行“仁”方面,事先心存对某人有喜爱,那么施行“仁”之后就会念念不舍不忘。有意在“头顶上安电扇——大出风头”,不是真心的施与“仁”。这是沽名钓誉的“仁”,有为而为,这是下等之“仁”。

(三)
    上仁者,他发自本性中的同情心,至诚无妄念,无私心,不取回报。他既使受到别人的赞美或造谣诽谤,也不放在心上,心境依然平静,无论施予仁多少次,都认为仁是为人应有的正当行为,只有尽心竭力“为之而无以为”。

【原文】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浅说】
(一)
    义是五常美德之一,(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为人正当合宜之正当行为,是为人应践行的美德;人能率本性之五常而行,才不愧为万物之灵。

(二)
    义要分辨是非曲直而勿盲从,勿违背天理、人性、事理与物理。合正理的义才是正义、上义,才应该去做。似是而非的义,邪说歪理的义,有偏差的义,有违背天理良心的所谓“义”,全都是“下义”而不可为。语云:“正义则为,下义则止。”

【原文】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浅说】
(一)
    在生活中,有些人认为自己对人的言行谦恭有礼,如果遇到对方没有良好的反应,于是卷袖露臂伸手训谕对方回礼,(训谕:教导使明白道理。)然而这就不是出于纯然自然之无为的作风了。

(二)
    一个人发自内心真诚之礼是“本”,外貌上的微笑招呼问候之礼是“末”。唯有内心真诚与外貌合一之礼—诚于中形于外;这样才算是真诚之礼——上礼。所以谚语云:“礼到暖人心,礼缺讨人嫌。”(嫌:不满;厌烦。)

(三)
    有些人做生意,为了交易成功,便对顾客彬彬有礼,称兄道弟,好话说尽。然而其内心虚伪诡诈,手段奸猾,把假的说成真的。诸如此类,要从别人身上获得利益,于是外貌亲热,内心却虚伪,这是表面应酬之礼,是“虚礼”的行为。意伪而礼虚——下礼。

(四)
古人制礼注重真诚的心意,其作用意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能真心沟通情感,大家和睦相处,希望人人都做到意诚礼正来待人接物。只要动机纯正,人人守礼,社会就会安宁。

【原文】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浅说】
(一)
    所以凡事的开始,首先失去了大道,接着失去上德,失去上德之后再失去上仁,失去上仁之后再失去上义,失去上义之后上礼也开始失去了。
    世人失道之后,为什么退而求其次,一失再失,每况愈下呢?(成语“每况愈下”:情况变得越来越坏。)为什么老子要议论失道后之“德,仁,义,礼”这些好名声呢?其原因在哪里呢?

(二)
    “德,仁,义,礼”这些本来就是好名声,都是因为人类失去“道心”之后,老子有感世道衰落才引发的。
    世人既然不能用行为体现无为的道,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那么为了赏善罚恶,就以这些“有为而为”的好名声来引导世人向善向上,维持社会治安,约束人心。
    人的道心一失,人心就膨胀,为人处世就以人心来主导;人心时而善时而恶。人心趋向物欲私利,贪、嗔、痴、爱,这样怎么不世道浇漓,风俗浇漓呢?(浇漓:不朴素,不敦厚。)

(三)
    在老子心目中,真正的德是上等之德行,本着为人类、社会作出有益的无私奉献,然而并不显德,默默地尽心尽责。
    1、失道而后德——世人失道之后,就不能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不能实现由道体发出的自然真行(抱守道体率性而行)——超越名利之“上德”。
    2、失德而后仁——当世人不再率性而行体现上德,就流向下一层次之仁爱之“仁”,用仁爱来作为失德之后,引导世人不杀生,心存仁爱,保持一颗仁心,用仁爱的心对待别人,实践孔圣人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失仁而后义——失去了仁爱心,就以义理之“义”来引导世人,以义持身,明辨是非正邪,明义理而能安份守法,用“义”来规范和约束人的言行。
    4、失义而后礼——所定的教条之“义”不能约束人心了,为了整顿社会风气,便以好名声礼让之“礼”来约束人的言行,不邪淫,守礼节,以礼待人。

(四)
    如果礼被伪君子或居心不善者利用,那么其言语、动作看似谦虚恭敬,表面上待人彬彬有礼,实则他在暗中进行阴险、邪恶、违道背德的勾当,偏重于物质和功利,这样的“礼”,便是华而不实的“虚礼”。(虚礼:表面应酬的礼数。礼数:礼貌、礼节。)

【原文】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浅说】
(一)
    老子认为,失道之后逐渐演变而成的礼,已经离原先无为的道越来越远,这时已经是世风日下了。
    现今世道大变,人际关系愈来愈差,于是社会上就以礼作为外衣。心怀叵测者(心怀叵测:怀着难以揣测的恶意。)打着礼的幌子,(幌子:比喻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假借的名义。)去攻心、计较,用花言巧语和伪善的态度去讨好对方,掩饰实际情况。如此重视以礼来修饰外表,看似谦恭有礼,然而其内心的“忠信”已经日渐衰落而失去了。

(二)
    礼原本是本性中的五常之一,是个好名声,也是美德。礼一旦被居心不善者盗用、滥用,其表面上做足“礼”的功夫,然而他心怀鬼胎,心术不正,这“礼”便成了剽取名位的工具,怎么不导致世道紊乱呢?这也就是老子指出祸乱与灾难的开始了——“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三)
    礼本来是人人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一旦礼的规范(准则)起不了作用时,老子提醒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那么礼以下将演变成为法、刑、兵,那时天下之乱就可想而知了。

【原文】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浅说】
(一)
    “前识”是指机智过人。(机智:头脑机敏,能随机应变。)自以为机智聪明的人,为了要满足、追求自性中本无的声、色、货、利,于是运用机智聪明的手段去谋取而达到其目的。然而这些身外之物,因为远离了道,所以是损害道的锐利武器。

(二)
    运用“前识“的人,他对道只略知皮毛,虚华不实——道之华。他自以为有学问,自以为聪明了不起,便出现计谋和算计(计算),(算计:暗中谋划损害别人。)其功利心处处争先取胜于人,便对道妄加评析,如此妄自尊大者,其实是自欺欺人,已经开始走向愚昧与盲从了。(盲从:不问是非对错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原文】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浅说】
(一)
    老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指真明道者,生活在乱世中抱道奉行,其言行循理不循私,生活守朴踏实,心地忠厚去待人接物。不奢侈,不计较,不炫耀,不随波逐流,不盲从。

(二)
    大丈夫珍视天时与天道之尊贵,所以其言行时时遵循忠厚、诚实守信——处其厚,处其实。
    真明道的大丈夫,他立身处世,(立身处世:自立做人并跟人往来相处。)不追求声、色、货、利,不虚华,举止不轻佻,不刻薄,(刻薄:对人苛刻而且缺乏善意。)他时时刻刻不忘笃守优良的操行,持守气节,注重内证功德,有如大地——厚德载物,故大丈夫乃行道立德者之最高典范。(厚德:宽厚的德行;高尚的道德。)
    大地能承受污水、屎尿、腐烂等物。人们在大地土壤里种下什么种子,就能发芽生根长出什么果树,所以形容大地“厚德载物”。

(三)
    大丈夫舍弃不合道的轻薄、刻薄与浮华▁▁“不居其薄”与“不居其华”。(居:处在“某种位置”。)
    大丈夫不断努力提升修心养性,把好处让给别人,自己宁愿多吃亏——吃亏是福,笃守合于道的忠信,朴厚,心地诚实,不虚伪——“处其厚”与“处其实”。(处:置身在“某个地方”。)(浮华:讲究表面上的华丽或阔气;虚浮不实,徒有其表。)(朴厚:朴实厚道。厚道:待人诚恳,能宽容。)

【引例与深思】
(一)
    德的实质(本质)价值何在?难道只会保持个人“洁身自好”与“独善其身”吗?
    生活在今日道德败坏的时代,老子圣人勉励我们要珍惜由道体而发挥(发挥: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上德之用,发挥像火炬之用,不只照亮自己,更要照亮别人,此乃兼善天下――德行之价值。
    你若种下了一棵道的种子,那么要如何珍惜它,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尽己之责呢?

(二)
    有些人,抱着无为而为的心态去做善事,默默地尽心竭力,此乃上德;阴德。
    有些人,做了善事,便邀功请赏,到处去展示自已的功绩,此乃下德;阳德。
    阴德胜于阳德。
    假如社会、社团需要倡导善行美德,需要展示你的无为奉献精神,并说明如何积功累德,作为世人效法、学习的好榜样,那么你就随缘吧!然而这不是邀功请赏,不是炫耀自己的德行,也不存功利心,而是当作一种为了配合社会、社团宣扬真理、传播善行美德的法布施(法施)。

(三)
    老子圣人将“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好名声,由“道”开始,无奈地作出逐渐下降之势,是因为后者不如前者,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关系。
    今日世风日下,蒙昧无知者往往被居心不良者误导。
    由最上位之“道”一步步降下来的“礼”,为什么说是祸乱的开始呢?你会如同老子圣人教人看清与痛惜失道失德之后,现今人的本性被物欲所蔽,被不良习气污染而失去光烁烁,招致世道人心也趋下之各种现象吗?试列举事实加以说明。(习气:逐渐形成的不好的习惯或作风。)

(四)
    甲与乙是好朋友,两人都在地铁车厢里。
    甲与一名女子争座位责骂她,她的男朋友见了,于是指责甲无理取闹。当时乙见了要替甲“出头”,所谓“讲义气”,便对那名女子的男朋友反唇相讥。请问乙这样的行为是“讲义气”还是“不合义理”呢?应该如何做才正确呢?

(五)
    甲国的侵略军攻占了乙国。
    乙国的军民群起反侵略,保卫国家,于是进行武装自卫反击。请问:正义军与正义战,非义军与非义战是指哪一国,试分析之。

(六)
    有一位大德行者,他曾经帮助你改邪归正,引导你步上修身养性超脱轮回之道。当你跟这位恩师一见面,立刻诚于中形于处,心里自然流露出感恩之情,于是真诚喜悦地向恩师行礼问安。此乃心中有道而发出的真诚恭敬之礼——上礼!

(七)
    老子说“礼”是乱之首,(乱:以假乱真;胡言乱语;乱世。)其原因在哪里呢?
    世人都习惯互相赠送礼物——礼尚往来。倘若对方没回礼,就会被有心人视为对方不重视自己而心怀怨恨,那么以后就可能不再继续来住了。或者有些人认为我帮助你办事,你不送礼答谢,那么以后你再有求于我,我就会以各种借口拒绝你的请求了。如此虚伪有目的的“送礼”,这是功利思想在起坏作用,其内心因此失去了忠诚与信义,人与人之间因送礼而有目的、有计较心或分别心,就会变得虚情假意。
    有些人为了“送礼”招致行贿、受贿、索贿之风盛行,引发社会腐败、乱象丛生。(招致:引来不好的结果。)
    综述了送礼的现象,故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