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日星期三

《贵爱己身·贵爱万民》领悟真理知行合一

《贵爱己身·贵爱万民》崇汉编著

领悟真理知行合一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道德经》“袭明章”第二十七。

【注释】
    辙迹:车轮在地面上碾出的痕迹。
    瑕:玉的斑点,比喻缺点。
    谪:谴责;责备。
    筹:筹划;谋略。
    策:计策;策略。
    楗:竖着插在门门上的木棍。
    关键:原指门门;后比喻一切事物的紧要部分。(原文“关楗”)
    无绳约:不必用绳子来束缚。

【原文】
    善行无辙迹。

【浅说】
(一)
    为什么说,善行有真有假呢?
    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其行善乃抱着无为而为,默默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善行者,心里没有想让别人知道或歌功颂德的念头是谓阴善;德善。阴善者天报之。
    行善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其行善乃抱着有为而为(有意图)。其善行虚张声势,唯恐别人不知道,是谓阳善。阳善者名报之。

(二)
    真明道者行事、举动取其实际的行动,不为名,不存贪妄心而默默地行善于天下,故老子说“善行无辙迹”,(辙迹:车轮行驶在地面上碾过出现的痕迹。)就是说其善行不为人知,无需别人歌功颂德,抱着无为而为的心态,事过即忘,心中不留行善的痕迹。
    “善行无辙迹”者例如:以钱财济困扶危,心中不抱存自己是在行“布施”。为人处世,忠于国家与对父母孝敬,但是不特意显示其忠孝。

【原文】
    善言无瑕谪。

【浅说】
(一)
    真明道者,明白道理,其言谈出于真诚的心,真实无妄。出言立说,纯粹是本性自然的流露,言说合情合理,令人听了心服口服,其言谈没有刺耳、无瑕谪可让人谴责,说的话无法让人挑出毛病。
劝化世人的志士,言必行,行必信,谨言慎行,言语诚恳、温和、亲切,其出言立说句句是在传达真理,故能以真理为依据感化世人,作为世人学习的义理,引导善人让他更善,引导不善人让他步向善道。

(二)
    世上有些人以虚假而动听的话吸引人,但是其言行不符合实际,不能取信于人,其实是妄言妄语破绽百出,(破绽百出:比喻说话、做事不严密、漏洞很多。)终归要被人谴责。
    在花样繁多、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不但要倾听正言正语,更要如圣贤教导云:“好话多说,废话少说,坏话不说。”

【原文】
    善计不用筹策。

【浅说】
(一)
    真明道者,其起心动念皆是本性良心、良知良能的流露,其为人处世、所作所为不为名不为利,完全是有利益于众生,所以就不用百费心机去制订进退,也不计算得失,别人就会心甘情愿跟他合作、共事。

(二)
    一般人对事对物,往往要先经过再三的思考、筹策,若对自己有利益,才决定行动,于是不管别人是否受到影响或损失,其结果离不开因缘果报。
    一个懂得运用智慧、有崇高的志向者,为了救世化人,他实事求是,(成语“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只要有利益于人民大众的事,他都以大无畏的精神甘愿欢喜去完成大目标,故老子说:“善计不用筹策。”

【原文】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浅说】
(一)
    真明道者,处身在任何环境中,其心境不被身处之物所诱惑,不执著身外之物,六根清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人体的感觉和思维器官。)妄念就不会乘虚而入,那么其言谈就会合情合理,行为端正,做人低调,有藏而不露的智慧,这也是符合实践道德的要求。
    一个人如果内有妄念(妄念:不正当或不切实际的念头。)外有物欲,就会“不问青红皂白”,(不问青红皂白:指不问事情的缘由与对错。)就会导人造下诸多恶因,变得患得患失,心神不安。如此不能“善闭”其心门者,其心灵怎么能保持纯美呢?

(二)
    如何善于关闭心门呢?
    有的人以宗教的教条或戒律来约束自己;有的人受法律的管制,或者为了避开尘缘的拖累,因而勉强自己不闻不见而不动心。(尘缘:佛教称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人心与“六尘”有缘分,受其拖累,叫作“尘缘”。)
    其实,善闭心门而不可开的关键,其决定因素,在于一个人是否虚心,肯接受真理的教育而明达事理。以本性为出发,以良心为主导,以德性为准绳,智慧生发,明察正邪与善恶,是道则进,非道则退,那么内在自然就不会紊乱而动心,也就能守真固本,不违背天理良心,不造罪过。

【原文】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浅说】
(一)
    圣人的言行呈现诚信、谦让,其发自内心的善意,善待善人或不善人,其大公无私的精神感化天下人,因此不善者自觉地醒悟而趋于善,也使无诚信无谦让的人,自觉自律地反省改过,变成有诚信会谦让的人,所以天下人不忘其恩泽,因此不必用绳子就能束缚人心;然而这条无形的绳子,永远不可解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二)
    真明道的领导者,他善于和万民结善缘,他的言谈和行动处处呈现出仁、义、礼、智、信(先天五德),他处处为人着想,心态上无为而为,兼善天下的精神,与天下人的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虽然无信物或契约的约定,但是他们的心灵却永远结合在一起,那么大家怎么不可以一起修身养性,一起合作共事,一起建立美好的关系呢?

(三)
    真明道者行道立德,明理实修,有远大的志向——救世化人,兼善天下。虽然无绳约,但是他能效法圣佛博爱、慈悲之精神,心态上无为而为,利益天下苍生(老百姓)之精神,能结圣贤之大业,为扭转社会颓风、匡正世道人心与弘扬道德文化而默默地尽力而为,无私地奉献,其精神与天下苍生结下了微妙无比、不可解开之善缘,又像大山一样不可动摇。(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

【原文】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浅说】
(一)
    所以说,一个真明道者具备了上述五善,就是“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如同圣人知行合一,兼善天下,对天下人不分贵贱、贫富,都一视同仁,常常怀着善良的心去救济、感化世人,救死扶伤,不会遗弃任何人。
    圣人处处去爱护,珍惜天下万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使万物各尽其责,各尽其用而不被废弃或被糟蹋。
    真明道者,承袭了古圣先贤光明的德性,有不断传扬真理的精神,同时勤修克己,才能使真理大道清楚地显露,这就是所谓“袭明”。

(二)
    现今的社会,违背人伦道德的事层出不穷,那么我们要如何扭转、扫除颓风戾气呢?首先自己要明心见性,然后继承古圣先贤之圣灯,不辞辛苦地去照亮人心,照亮全世界,一灯一灯设有停歇地传递……

【原文】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浅说】
(一)
    何谓善人?老子说的“善人”是指能实践前言“五善”的人,就是“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不曾落实此“五善”的人,就被老子视为“不善人”。
    “善人”不是指社会上有钱出钱的慈善家,“不善人”也不是指社会上为非作歹的恶人。
    老子形容的“善人”与“不善人”,它代表先知先觉者(善人;圣人;真明道者)与后知后觉者(不善人;普通人;不明理者)。

(二)
    一个真明道者、先知先觉者,他为人处世,正心正念,是未明道者(不善人)的师长,他肩负使命,勉励、引导未明道者践行“五善”,明理实修。
    不善人的各种违背常理的所作所为,例如动歪脑筋出歪点子,可以当作善人的借鉴,以便善人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的言行,勤修精进,增长智慧,也可以当作不善人提供的资料,以便善人自觉自愿去成全与引导不善人的依据。所以善人与不善人,有着师徒的亲近关系,也是善人不可错失去行功立德之好机会。

(三)
    假如不善人(未明道者)不肯虚心学习,不愿接受善人(真明道者)的教诲,不重视,不珍惜比自己强干的师长。或者善人不肯循循善诱,不愿提携,不愿启发不如自己的不善人。那么这两者虽然自称聪明有见识、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自行其事,(自行其是: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去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其实他们还未彻悟真理,自高自大,陷入成为迷路的人,迷惑于现象。
    一个不能“贵师爱资”的人,怎能体会、领悟精微玄妙之真理呢?

(四)
    一个真正有智慧有才能的人——贵师爱资,他不炫耀自己,而是低头默默地真修真行,脚踏实地做事。他眼见世道坎坷多演变,那么他就会自觉立身行道不停息,领受任务——为济世、化育英才与匡正世道人心而知行合一,尽心竭力奉献自己的精神与力量……

【引例与深思】
(一)
    假如你在学术界大有成就,领有奖状,就看不起学术界水平较低者,就羞与为伍而疏远他,(为伍:做伙伴;成为同伙。)有如歇后语形容云:“鸡狗做邻居——老死不相往来。”这不就是孤芳自赏吗?你如此自命不凡,(自命不凡:自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不同凡俗。)不但不肯指导后进,不肯
提携后进,反而想方设法阻碍后进,不让他步上学术殿堂,那么你怎能担当为人师表呢?(为人师表:做别人学习的表率。)会有更大的成就吗?
    或者学术水平低者,看见学有成就者领有奖状,不但不虚心向他请教、恭贺,反而心生忌妒,心怀怨恨,想方设法造谣诽谤,如此不良习性,在社会上怎能不处处碰一鼻子灰呢?(碰一鼻子灰:比喻被拒绝或受到训斥而很尴尬。)

(二)
    假如你的学识渊博,道学造诣深,可以成为众人的师长。可惜你不但不愿培养可造之才,还怕对方超越自己,于是想方设法挫伤其上进之心;或者见到落后者、不善者则羞与为伍,不但不愿循循善诱,还在无形中助长其恶。
    为人师长,胸怀广阔,本应肩负为人师长之责任使命,效法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倘若高高在上,孤芳自赏,独善其身,如此挂个“师长”之名,不愿造就人才,不去成全后进登上“真、善、美”的人生美好境界,那就违背了老子的教诲。

(三)
    假如你是一名“未明道者”(不善人),不愿接受道德义理有造诣的善人之教诲,不肯虚心学习,凡事“自行其是”,其实还是愚昧无知,会有多大的成就呢?
    谚语云:“先进山门为师,后进山门为徒。”徒弟若不尊师重道,那么其为人与品行能保持端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