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学习》前人著
内圣外王(二)
(二)如何行外王?
我们现在所修的是超生了死之道,成圣成佛,成仙成贤之无上法门。
太上感应篇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然而欲求无上乘,超生了死之真传,必须要三千功八百果。」我们当知善与功,功与德,德与果相去是十万八千里的。
360好事=1善
360善=1功
360功=1德
360德=1果
那么求道必须要三千功八百果,因为过去的修行人要求得无上真法,超生了死之真传,也都要立这么多的功德。虽然我们大家都得了道,但还离圣贤之境界很远,所以求道后一方面要修己,另一方面要渡人,如此内外双修,才能达到功德圆满。
因为在人间没有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圣人,而天上也没有无功无德的仙佛,所以修道一定要先去除自己心中的黑暗以及无明的业识种子,然后行外功,如此内外双修才能恢复光明的本性。
要达到此境界,必须修六度,六度包括了万行,也就是内圣外王,这叫自觉觉他的修行法门。过去的佛达到明心见性也是六度入手。
六度万行法:
甲、布施度悭贪。
乙、持戒度邪淫。
丙、忍辱度嗔恚。
丁、精进度懈怠。
戊、禅定度散乱。
己、智慧度愚痴。
甲、布施度悭贪。
何谓悭贪?
悭——吝啬、不舍、自己所拥有的舍不得给别人。
贪——贪求无厌、不知足、贪求五欲(财、色、名、食、睡)的享受。
何谓布施?就是以财力、物力、体力或时间施济于人,使之得到利益。布施分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
财施——以财物施与或帮助需要的人:布施财物可以使我们远离贫穷,又可以结善缘。把财物布施人,表面上看似吃亏,其实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以及不可思议的功德。
圣经马太福音第六章第十九节:「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孑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我们看世间有很多大财主,一生都在为自己积财宝,留给子孙,到最后子孙不只不能受用,还造了满身的罪过。积财宝在天上,就是把人间的财宝化为天上的功德。
说到财施,或许大家会想,我每个月的薪水刚好足够家庭的开支,没有多余的钱来布施。其实布施很简单,只要我们节省一点,少买一些衣服、鞋子、香水、零食,就有剩余的钱来布施。哪怕是一块钱,也是有无量的功德,所谓:积少成多。
佛经:「一文舍出万文收,一粒落土百粒留,予君寄在天罗库,留予子孙享不休。」
布施不在于量多,而在于诚心。只要诚心布施,哪怕一块钱,也有无量功德。就如一颗小小的种子,种在泥土中,它会生出百粒的果子,它不会落空。例如:每次有办道或班会时,就会准备一些食物与点心跟道亲分享,这就是布施,相信 上天会回报他更多。所以我们若要得到 上天的赐福,就要先布施,而将布施寄在天罗库就是积财宝在天上,这种功德后代的子孙也享用不尽。
人为何会有贫富之分?贫人就是前世没有布施,没有布施表示有悭贪的种子;富有的人就是前世有布施,前世有布施的因,今世才会有富贵的果,这一切并非偶然的。例如:很多富有的人他拥有今天的财富,并非偶然的:是由于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加上祖上的布施和他前世的布施,才有今日的财富。如今有了财富,又能施,就福上加福。这种福,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享用不完。
我们若能将布施养成习惯,无形中会把贪心的种子去除掉,也消去贫穷的因。总而言之,财施可以远离贫穷,又可结善缘,消业力。
法施——就是以法(真理)适时适机地施与众生,让众生去无明生智慧。
法施就是讲道、渡人,不只可以让别人去掉无明,生出智慧,自己也受到利益,所谓利己也利人。
无明就是烦恼的根源,当我们有烦恼时,不必去看心理医生,也没有去除烦恼的方法。只要去渡人,去拜访道亲,这些烦恼就消失无踪。因为法施可以去无明、远烦恼,这是千真万确的,大家不妨试试看。例子:以前有一位道亲,自从她求道后,体悟到道的宝贵,所以很认真地渡人,但是大家都很忙碌,要请他们来佛堂听道理很不容易。然而她并不灰心,为了要渡一位邻居,每天到他家里忙做家事,就在忙之中,谈论了一些道理。经过半个月的时间,这位邻居受感动而来求道,这位道亲也非常高兴。所以渡人不只可以给人快乐,自己也得到快乐,而且也是最方便的布施。
无畏施——就是服务众生,为道牺牲奉献,不畏辛苦。无畏施可以了苦根,在佛堂可以为道亲服务毛巾、茶水、鞋子、煮饭、做点心给道亲吃,有车子的人可以帮忙载道亲回来开班,这些服务可以使道亲感受到佛堂的光与热,自然会修道,道亲若修道,我们就有功德。
若一个人命很苦,一生遭遇很多的横逆、困苦,表示有很多苦根,所以要多行无畏施,多替别人服务,如此可以消苦根。
布施不只是财的布施,见到人时能微笑,是容颜的布施;见到人迷路时,指引他;见到失明的人带他过街,让座给年长的人,这是身的布施;看到人受苦,心生怜悯;见人布施,心生欢喜,这是心意的布施。
总而言之,菩萨处处与人结善缘;众生处处与人结恶缘,在结缘之时,前世若有恶缘,因为布施能化解,所以布施可以化解很多恩怨、远离贫穷、得福报。
修道能三施并行最好。财施:施舍金钱去阐道、行道、设坛。法施:施舍时间去渡人,研究道理。无畏施:施舍体力去服务道亲。这些在表面上看似损失,但是却能换来不可思议的功德,本性也就越光明。如果施舍不出来,那就表示悭贪,会愈贫,自性也会愈黑暗,所以贪要借着布施去掉。
/ 财施:消冤孽。
三施——法施:去无明、生智慧。
\ 无畏施:了苦根。
乙、持戒度邪淫。
邪淫——就是不正当的思维、意念、言语、行为。身体是造业之源,分为身、口、意。
/ 身之三恶:杀、盗、淫。
十恶——心之三恶:贪、嗔、痴。
\ 口之四恶:恶口、两舌、妄言、绮语。
持戒——就是断除造业的根源。
要解脱烦恼,第一要断除造罪的根源。身体是造罪之源,它有十恶。持戒就是借着戒律的约束、防止身体、言语、行为、意念再犯过,才能将尘劳逐渐清除。不造业才能远离烦恼,身心得到清净。
修行人最基本的戒律是守五戒:
一、不杀生——仁
二、不偷盗——义
三、不邪淫——礼
四、不妄語——智
五、不酒肉——信
持戒就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随时自我检点约束。从外在行为至内心的思维,丝毫不敢有点妄念或过错,持之以恒,变化气质,久而久之自然能成为言行一致,彬彬有礼的修道士。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