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7日星期五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善与人同采纳长处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四)孟子《孟子》

善与人同采纳长处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孟子·公孙丑篇第八章》。

注释:
子路:孔子的弟子。
耕稼陶渔:耕种,烧窑,捕鱼。

意译:
    孟子说:“有人告诉子路有关他的过失,他就欣喜接受。
    “夏禹听到别人的良言善语,他就谦虚地拜领。
    “大舜则有更大的作为:他善于和善人同好恶,别人的意见合乎天理,他就服从他,实施善行则乐于采取别人的优点。大舜从平民时起从事耕种,烧窑和捕鱼等工作,直到当了帝王,他仍然采纳别人的优点。
    “采取别人的优点拿来当作行善,也就是帮助别人行善。所以,君子最大的美德就是帮助别人行善。”

要旨及其他:
    1、子路和夏禹虚心学习,勇于改过自新。
    2、大舜采纳、学习别人的长处,阐扬别人的善行,不居功德,善与人同。
    3、俗言:“傲骨不可无,傲气不可有。”又言:“满招损,谦受益。”如果我执太重,不肯改正自己的缺点,就无法尽善尽美,怎能日益精进呢?
    4、你在事业上或艺术上大有成就时,会沾沾自喜或夸耀自己的能力与功绩吗?如果你有如此骄狂的态度不怕别人的嫌弃而步上失败之途吗?为何不向水学习——学习谦虚之精神。水利万物却不标榜自己的伟大功绩,反而一直谦虚地往低处流,默默地施予万物恩惠,却不与万物争强斗胜,也不居功自傲。

事例:
    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帝王中肯虚心纳谏(纳谏:君主接受臣下的规劝)的一个皇帝。
    唐太宗认为办理天下的政事,要选用天下人共同负起责任,发挥各自的才华,凡事不能由皇帝独断专行(独断专行: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只凭个人意志去处理事情)。于是,唐太宗命令各级臣子和官员,若他发出不合理的命令,就要立刻纠正,别糊涂照办而误事。
    有一次,唐太宗下令处死犯了法的官员叫元律师。
    大臣孙伏伽认为死罪太重了,劝唐太宗应该给罪犯有悔改、重新做人的机会。
    唐太宗欣然接纳规劝,改变原来的决定,还下令把一座花园赏赐给谏臣孙伏伽。
    当时,有一位大臣不同意,认为赏赐一座花园太重了。
    唐太宗却肯定的说:“孙伏伽敢直言劝谏我让犯人有悔改的机会,所以我要重常他一座花园,让国人都知道,要像他直言指出我的过错。”
    是的,兼听则明,兼听让人对事情看得更清楚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