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五)老子《道德经》
谦逊处上高傲处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道德经·柔弱章第七十六》。
注释:
枯槁:干枯而且坚硬。
徒:具有某种属性的人。
木强则兵:“兵”字解作用兵刃砍伐。
意译:
本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
人活着的时候,其肌肉四肢都是柔软而且富有弹性,一旦死了以后,身体就变成僵硬冰冷了。万物和草木在活着的时候,其外形与内质都是柔弱的,一旦死了,其形与质都变成干枯了。
本文: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所以,凡是坚强的东西,都是走向死亡的一类;凡是柔弱的东西,都是属于生存的一类。
本文: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因此,兵力如果恃强而轻敌,在交战时恃强的一方反而不胜;树木粗壮时就要遭砍伐。
本文: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由此看来,凡是自以为强大而要居人之上者,反而被人厌弃,结果处下位;凡是自守谦逊(谦逊:谦虚恭谨,行为态度谦让,有礼貌)自认柔弱者,反而被人拥戴,结果安稳地处于上位。
要旨及其他:
1、中和者柔弱也,柔弱者生气,故天地就以中和之气生长万物。肃杀者刚强也,刚强者死气,故天地亦以肃杀之气收杀万物。
2、天以气居上,气无形,气属柔弱,“柔弱处上”,故天始终居上。地以形居下,地有形,形属坚强,“强大处下”,故地始终居下。天之气虽然柔弱却因无形故能长久不变,地虽然坚强却因有形就有变坏的一天,如山崩土裂,故言“柔弱胜刚强”。
3、物理如滴水久而久之能穿石。人的牙齿虽然坚强,但到了老年却因蛀齿而掉光了,柔软的舌头却仍然完整。物之理如此“柔弱胜刚强”,天之理更是如此。
4、道之用至柔,柔至一无所有,所以才有妙化万物之作用,但万物不知。道有长养万物之作用,但万物不见。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之大道”,因为无为合道,它对古今人类及万物都是至大有益的。
5、天不言,四季春夏秋冬循序更选;地不语,万物滋长,生机勃勃。此乃天地执道奉行(道赋予天称天理,道赋予地称地理),天地自然施恩予万物,故万事万物得“无为之有益”。
6、刚克刚,其刚必折;强克强,其强必摧。老子以柔弱胜刚强及无为胜有为之道来教化世人,宜崇尚(崇尚:十分推崇并积极提倡)柔弱及无为之处世法。
7、常言道:“柔弱、谦逊者天下去得——合道。刚强、高傲者寸步难移――背道。”
8、立身做人,待人接物的态度用之于柔弱(柔弱可引申为谦逊,宽恕,真诚,廉洁,慈惠等美德)合道合常理,是生存之道,一片生机,所以老子说“柔弱者生之徒”。立身做人,待人接物的态度用之于坚强(坚强可引申为高傲,固执,逞强,斗胜,诬赖,狡诈等丑行)背道背理,是死亡之道,一片死机,所以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人类及万事万物都要在此二者中择用其一。
事例:
苏格拉底是希腊的哲学家,他的身体矮小,性格朴直,却娶了一位脾气暴躁、凶蛮成性的妻子。
有一天,苏格拉底的妻子正在洗衣服,妻子叫唤他前来帮忙一下。当时,苏格拉底正在和朋友讨论问题,忽略了妻子的叫唤。此刻,他的妻子大发雷霆(雷霆:比喻威力或怒气),她见苏格拉底默默无反应,于是将一盆脏水向着他泼了下去。
苏格拉底全身被脏水浇得湿淋淋,他不但没跟妻子发生言语冲突或暴烈的行动,反而笑着对朋友幽默的说:“我就知道,一阵狂风和雷声过后,必定会有倾盆大雨;我习以为常了。”
浅析:
苏格拉底以柔克刚,在简短的对话里,以温柔的心化解了对妻子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