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7日星期五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天下陷溺援之以道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四)孟子《孟子》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

孟子日:“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孟子《孟子·离娄篇第十七章》(节选)。

注释:
天下:古时称全中国;今指全世界。
陷溺:掉进淹没在水里。
援:yuán音“袁”。救助;援救;依照。
道:道赋于人身称“性理”,性理(本性)具备了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意译:
    孟子说:“天下的百姓掉进淹没在水里,他们就像不讲求仁义道德而沉迷不悟,应该以“道”就是“五常八德”去开导他们做人的道理及领悟人生的真谛。嫂子掉进水里,只须伸手去救她上岸即可。”

要旨及其他:
    1、沉溺(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于声色财气的众生,权欲熏心,滥权贪污,性丑闻,制售黑心食品,价值观颠倒错乱,忙忙碌碌地为私利而你争我夺或陷害别人,损德败性,邪说横行而造业。
    2、欲扭转(扭转:纠正或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或目前的状况)天下弥漫(弥漫:充满;布满)着的歪风和化解劫难,须援之以道——引导人们实践五常八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维持社会秩序,以显示其尊贵,并牵引着人们步向正确的、光明的康庄大道。
    3、嫂子掉进水里挣扎求生,如果因为古礼“男女授受不亲”(古代之礼:男女不能直接用手相接受)这一戒律而放弃援之以手,难道要忍心看着嫂子溺水身亡吗?如果这样做就违背了天理良心。权宜之计(权宜之计:根据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情况而采取的临时变通办法),必须用手直接拉她上岸,这是合乎常礼,合乎恻隐之心——仁。
    4、常言道:“科学愈发达,人心愈迷失。物质愈文明,道德愈沦丧。”眼见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时代,渲染暴力,渲染邪恶势力,歪风邪气及异端邪说腐蚀人心,还有贪污腐化等,难道摇头感叹就能救得了劫难弥漫的天下吗?
    5、常言道:“黑暗须明灯,世溺须道德。”化劫应先化人心,因为许多劫难都是由人的私心造成的,所以要修心立德,也唯有凭仁义道德始能拯救天下,化解劫难。趁咱们还有生命还有人身,尽量献出咱们的光与热,勇于担负救世救民的急务,齐心协力扭转颓风,援之以道,凭仁义道德天理良心化掉人的私心和劫难……
    6、眼见天下陷溺,人心险恶,只知私利的人,唯利是图,你争我夺,颓风败俗,天灾人祸,恶气冲天,世界各地战乱频仍,危机四伏,道德沦丧等陷入险恶、不利的局势,故须援之以真理的道才能得救。有志者坚守气节(节气:坚持正义、刚正不屈的品格)是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自己的理想、信念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其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就是威武不能屈,坚持万古不变的真理及仁义道德,才会被世人尊敬,身虽死但其精神与德行永存。

事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子”是古代人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孔子发扬古圣的学说,接续道统。他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到处“讲仁义,说道德”的旅程中,遇到三次磨难。
    1、匡国遇难
    孔子来到匡地,夜宿一家客馆。当时匡人要杀当地的一个坏蛋名阳虎。孔子的面貌颇似阳虎,客馆主人误认孔子就是阳虎,便密报匡简子召集了二百余人,各执武器包围客馆。孔子知道后便取琴而弹,子路唱歌以和,这时匡人才知道认错人了,才自动解围散去。
    2、伐杏树削足迹之辱
    孔子同诸弟子在宋国的一棵杏树下讲道,弟子子罕从馆人口中得知宋国奸臣司马桓魋谤道,诬告孔子密谋造反,命家卒暗杀孔子。后来,司马桓魋获知孔子同诸弟子扮作商人脱险逃离宋国后,当下暴怒令人拆杏坛,砍大树,孔子及诸弟子走过的足迹用大扫帚扫去——其意侮辱圣哲,谤毁圣道。
    3、陈、蔡绝粮
    孔子和弟子们居留陈、蔡期间,两国的大夫害怕楚昭王派人来请孔子,若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他们两国不利。于是陈、蔡两国一同发兵,在野外围住孔子,孔子和弟子们遭到断粮一周的危机。子路见孔子仍然弹琴、吟诵和讲课,生气地对孔子说:“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然有穷困走投无路的时候,但仍然修养品德,操守清廉,等待合适的时机。”
    孔子在颠沛流离中经历各种嘲讽、诬害、排挤和造谣诽谤,但他临危不乱,威武不屈。他的教育方针注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诲人不倦:耐心地、不知疲倦地教诲别人),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学说思想至今二千五百余年在全世界仍然开展不息,对后世人的影响极为深远,所以后人尊称他为“万世师表”。
    孔子有一句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第八章》你了解它的真正含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