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四)孟子《孟子》
君子三乐内在之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孟子·尽心篇第二十章》。
注释: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怍:zuo音“坐”,惭愧;羞惭。
意译: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不包括统治天下。
“父母都健在,兄弟姐妹都能和睦共处,相亲相爱,这是第一种快乐。
“为人仰望上天问心无愧,在人间无损于人,所以内心无羞惭不安,这是第二种快乐。
“得到天下英才并且培育他们以亲民济世造福社会人群,这是第三种快乐。
“君子有上述三种快乐,但统治天下不包括在内。”
要旨及其他:
1、孟子强调统治天下不是君子之乐。由此引申出一切外在的事物由争夺、欺诈、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权势、名位、财货等都不能与人共享,故不是君子之真乐。
2、孟子指出君子由内在本性良心生出来的三种真乐就是:(一)天伦之乐;(二)为人不贪不欺,襟怀坦荡之乐;(三)无私地培育人才以正己化人救人济世之乐。这三种人世间普遍之乐,可与人人共享。
3、一家人和睦共处,孝顺父母,以德孝亲,友爱兄弟姐妹,不失悌道;这就是不失天伦之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对得起自己的本性良心,这也是一切快乐的根源,一切快乐的依据。仁心、爱心的流露,栽培人才,传承优良的道德使之有益于社会人群,此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真乐了。
4、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合乎天理良心,合乎仁义道德,其所获得的快乐,就是发自内心的美好之真乐。
5、虽然,你“才高八斗”极其出众的人,但是在生命的过程中若有所选择时,你会为了个人的权势和利益而去维护少数富商大贾的私利却因此而损害了广大劳苦百姓的福利吗?抑或你宁愿心系天下苍生(苍生:指老百姓),以你自己的才学(才学:才能和学问)用在为民谋求福利却损害了权贵(权贵:官位高、权势大的上层人物)的利益,因此你会被罢官削职。你有宽厚无私的高尚情怀之乐吗?
事例:
这天,他终于走出了监狱的大门。大门外,不见任何亲友。他独自回到家,家里冷冷清清,怎么不见年老的爸爸呢?
这时候,邻居阿嫂前来告诉他说:“你爸爸昨天旧病复发,你姐姐和姐夫把他送进医院去了。你姐姐交代我,今天若见到你回来,叫你立刻去XX医院看你爸爸。”
“好!……”他内心有无限感叹。
他走进妈妈的房间,妈妈在三个月前离开了痛苦的人间。他凝望着壁上妈妈的遗像,妈妈生前为了他而悲伤、自责、操虑,流下了不知多少辛酸的泪。此刻,他触景生情,不禁流下了忏悔的眼泪。
他回想往事,父母教他结交益友,远离损友,但他骄纵无知的性格,心浮气躁,不听父母教诲,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轻信损友而误入歧途——走私非法光碟及违禁品,结果他被执法人员逮捕,被法官判刑入狱三年。
母亲每次探狱总会带一些善书给他阅读。有一次,她带给他一本白话解释的《弟子规》,于是他便勤于诵读圣贤的教诲。
不久,他越来越懂事,明理了。
他懂得了“德有伤(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贻亲羞(会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他懂得了“出必告(出门前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须知父母时常关心子女),返必面(回到家须当面向父母报告,让父母安心)。”
他懂得了“见人善(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即思齐(要立刻想到向他人学习看齐)。见人恶(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即内省(要反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
他懂得了“恩欲报(受人的恩惠要报答),怨欲忘(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容大量把它忘掉)。抱怨短(怨恨不平的事不要久留在心里,过去就算了),报恩长(别人对我们有恩惠,要感恩牢记在心,常思报答)。
”如今,他无论如何诉说:“妈妈,我知错了,我从此要落实断恶修善,以报答您的恩惠……”然而,妈妈怎能听见呢?
他沉思默想,眼前出现幻觉,看见妈妈满脸皱纹对着他点头微笑,又听到遥远的呼唤声,那正是妈妈逝世前最后一次探狱时慈爱的叮嘱:“你要知错改过,断恶修善,做一个有仁义道德的人,这才是对妈妈最好的报恩。”
他回想到这里,鼻子一酸,忏悔的热泪再次忍不住从眼窝里淌了出来……
启示:
古德说:“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乃人生第一乐。”
他出狱后两次淌出忏悔的热泪,懂得真心忏悔,改邪归正,不再重犯,这是希望之光。倘若他在人世间真诚修身立德,弘扬正理,仍然有无限美好的前途。
地藏古佛开导曰:
“上天不杀回头子,忏悔净尽可为师。
以德偿罪莫犹豫,即觉即改大丈夫。”
——本文题为《忏悔的眼泪》见笔者拙著“修身养性集”《人在世间》于200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