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7日星期五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仁义礼智人皆有之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四)孟子《孟子》

仁义礼智人皆有之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孟子・告子篇第六章》(节选)。

注释:
恻隐之心:见人遭遇不幸、苦难而产生的同情与怜悯的心情。
铄:熔化。
耳矣:同“而已矣”。

意译:
    孟子说:“人人都有同情怜悯的心。人人都有羞耻厌恶的心。人人都有尊重有礼的心。人人都有辨别对错的心。
    “同情怜悯别人的心———仁也。羞耻厌恶的心——义也。尊重有礼的心——礼也。辨别是非对错的心——智也。
    “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授予我的,是我本性中固有的美德,只是我们没有深入去探索而已。”

要旨及其他:
    1、孟子说:“仁义礼智是本性中人人固有的美德,不是由外铄入(熔铸)而来的。”为人处世若能自觉自愿去为善,那么,人人都可在其生命中流露呈现此四德,呈现出可贵的道德行为。
    2、孟子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端:开头;开始)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孟子·公孙丑篇第六章》。
    3、恻隐之心,包含着一颗温暖的爱护人之心。有仁爱之心者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必然会伸出援手。君子恩义而不顾利,成功的领导者所需具备的重要条件是什么呢?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事例:
    有两个朋友一同旅行,当他们经过树林,突然出现一只熊。朋友甲只顾自个儿逃命,赶快爬上一棵大树躲了起来,对于朋友乙的求救声假装没听见。朋友乙眼见将被熊追上,只好倒在地上装死。
    熊用鼻子嗅一嗅倒在地上的人,没有了气息——死人,于是走了。
    朋友甲从树上爬下来,拍拍朋友乙的肩膀说:“熊已经走远了。它在你耳边说了些什么?”
    朋友乙从地上爬起来,失望地说:“刚才熊对我说,别和不讲道义的人做朋友,别和不讲义气的朋友一块儿旅行,免得在危急关头孤立无援。”

浅析:
    这则伊索寓言描述日久见人心,在危急关头朋友乙“无恻隐之心”故不肯伸出援手,不顾朋友的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