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五)老子《道德经》
效法圣贤轻财重德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老子《道德经·穷源章第三》(节选)。
注释:
不尚贤:老子叫人不要崇尚盗名伪装虚假之假贤假能。勿崇尚诡诈、逐私利之假贤——小人,而是要尊敬品德高尚、有道德的实质大贤。
可欲:欲是欲念,正常的欲念合乎天理良心。“不可欲”为不正常之欲,此欲指贪欲,私欲,放纵酒色之滥欲等。
意译:
世人若不崇尚无才无德假贤假能却自称“贤人”,就不会盲目去争夺虚名地位。世人不重视身外物如财货,就不会有贪欲心,不然就会沦为盗贼。世人不见足以可乱心的声色货利,如能清净无为,其神志就不会因贪欲的驱使而迷乱(迷乱:迷惑错乱)。
要旨及其他:
1、自古以来,圣贤与智者皆崇尚贤能,孔子也叫人“尊贤”。为什么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呢?其实这是一句反话:老子叫人不要崇尚盗名诡诈假公济私的假贤——其实是小人。
2、世人好名而釀成(釀成:造成不好的结果)争夺的天下,于是人人百般钻营,便产生了假贤假能之人。
3、世人被虚假的贤名所诱惑,不择手段去争夺。世人被稀奇难得的贵重之物所诱惑而去偷盗。世人见了虚假的贤名与贵重的财货而产生了争名夺利之可乱人心的欲望,于是,这些人仗势欺人、指鹿为马而神志狂乱了;这也是社会动乱不安的根源。
4、适逢乱世,人人应效法圣贤,如尧、舜、禹互让天下,大家互相谦让,尊贤乐道,不见可欲,那么,就不会因争名夺利、假公济私而釀成乱象丛生了。
5、智者充实内德,轻财重义,轻财货,贵道德,整顿欲念,清心寡欲。
6、何谓“不见可欲”?就是不见心里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急切愿望和要求。
老子所指的欲是妄念、贪欲。贪是指人心中之贪,贪是人心三毒之首。三毒是指贪、嗔、痴。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克制贪婪心的方法之一就是无为的布施。惑于妄欲(妄:不合理;不正当),此欲乃是乱之导火线。妄欲可灭正欲。
一个人若妄欲生发时不加以调整、降伏,就会欲荡理没,妄动妄为,欲壑难填(贪婪的欲望像深沟一样难以填满),无耻为荣,放荡为乐,就会丧失理智,做出失道失德的事,这是犯罪造孽之根源。(造孽:做坏事必遭到报应。)
人,不可能全无欲念,这要看人所生发的是正欲、善欲还是私欲、邪欲或贪欲。
“可欲”之“正欲”,此“正欲”合天理,合真理,合人伦道德。例如行道立德,亲民度众,利用财货济世利人,行善布施,挽救世风轨道(轨道:比喻事物正常发展或人们应遵守规范、程序等),使人心向上向善以及济度世间有缘的众生,无怨无悔为阐扬真理献出精神力量。人有这些崇高的理想,良好的愿望,令人赞佩;这些正欲使人生与人类充满着光辉的希望。
“不可欲”此“欲”乃指不见心里所希望的贪欲、私欲、邪欲、妄欲、放纵酒色之滥欲。
人被物欲、色欲之欲念迷惑、搅扰,就会埋没良知良能而妄动妄为,唯利是图,做出种种越轨的行为。
如果为名为利而埋没本性良心,忘了礼、义、廉、耻,就会拼命钻营(钻营:用走门路、托人情、巴结吹捧、奉承讨好人)或掠夺等,这些声、色、名、利之欲,贪污欲,有些人受欲之诱惑竟然邪淫而不知廉耻等等,这些皆称“不可欲”。
“不可欲”而为之,会致使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社会动乱,往往会使人灾祸四伏,会使人作恶造罪。
“可欲”或“不可欲”,人往往因“欲”而受考验,希望大家都有智慧,都热爱真理,守住仁义道德。
——第六点节录自《滥用权势·点燃烽火》见笔者编著《江流万古·歌吟正气》。
——第六点节录自《滥用权势·点燃烽火》见笔者编著《江流万古·歌吟正气》。
事例:
春秋时期,晋悼(悼:dào音“道”)公在位,晋国大夫祁奚(祁:Qi音“岐”。奚:xi音“兮”)任军中慰,因为他已年老,晋悼公便问他:“谁可以代替你做军中尉呢?”
祁奚笑道:“解狐!”
晋悼公惊讶道:“解狐是你的仇人,你怎么还推荐他呢?”
祁奚答道:“您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而是问我谁有才德最适合接替我的职位。”
不久,解狐病死,晋悼公又去征询祁奚谁最适合任军中尉。
祁奚答道:“祁午!”
晋悼公惊讶道:“祁午是你的儿子呀!”
祁奚答道:“您问我谁有贤才最适合当军中尉,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朝野内外正直的人个个都称赞祁奚唯德才兼备是举,他公正无私,光明磊落的推荐贤良风范永远令人真心叹服!也是今后领导者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