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7日星期五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本性灵明至纯至净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六)惠能《六祖坛经》

本性灵明至纯至净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

注释:
菩提:译为“道”或“觉”。菩提是“觉”而非树木花草。
明镜:明亮的镜子而非亭台、讲台或舞台。

意译:
    惠能偈曰(偈:佛经中的唱词或带有佛教色彩的诗作):
    “菩提是‘觉’是‘道’是咱们的本性而非树木,能映现万物的是明亮的镜子而非亭台。
    “人的本性灵明纯净外物无法感染,人的本性既然至纯至净无一物,那么本性在什么地方‘惹尘埃’呢?”

要旨及其他:
    1、惠能作此偈强调我们的本性;本性又称自性、灵性、真如、佛性、主人公……等。人的本性灵明至纯至净,人世间的外物无法感染,所以称本性“本来无一物”。此偈惠能虽然彻悟本性,但当时他还未得五祖亲授“本来无一物”之心法真传。
    2、雁过清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既然本性“本来无一物”,那么,灵明不昧(不昧:不昏暗)的本性在什么地方“惹尘埃”呢?
    3、“本来无一物”,人之“本来”即佛性,恢复“本来”便可修成佛。所以,惠能大师在《六视坛经·行由品第一》日: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4、神秀在惠能之前作了这首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此偈尚未见性,只停留在从身心下功夫的一般修行法。
    5、为什么有些人在生活中不呈现出本性中“本来”具备的五常八德呢?此乃其本性长期在人世间被物欲、烦恼、无明(无明:痴;愚昧)等所蔽障,因此暗淡不明,所以必须自觉修行清除蔽障,回复本性原来之光辉。
    6、人人都有灵明不生不灭的本性,一旦找回我们的“真面目”,找回我们的根源,在本性处下功夫,内心的觉醒,自觉觉他,自度度人,兼善天下……

事例:
    小女孩说:“妈妈!快来看,太阳不见了。”
    妈妈问:“现在,你看见的是什么?”
    小女孩说:“我看见一大片乌云。”
    妈妈说:“哦!我们的肉眼被乌云遮住了。乌云蔽障视线,所以我们看不见太阳。”
    过了一会儿,小女孩欢呼道:“好啦!现在乌云消散了,太阳出来了!”
    妈妈说:“乌云一消散,就能看见完整的太阳及感受太阳的光与热。乌云无法污染太阳,也不会令太阳消失。”

浅析:
    任何的尘埃、污秽都无法遮蔽、污染太阳,就好像人的本性灵明至纯至净,人世间的外物无法污染,所以惠能说本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