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四)孟子《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孟子·离娄篇第十九章》(节选)。
注释:
事亲:侍奉父母;包括儿媳侍奉公公和婆婆。
孰:谁;哪个;什么。
守:防守戒备。
守身:洁身自好。
意译:
孟子说:“侍奉长辈,谁最重要?侍奉双亲最重要。
“防守戒备,什么最重要?洁身自好,不损德败性最重要。
“能洁身自好,不损德败性,又能侍奉双亲的人,我听说过;不能洁身自好,做了坏事,却能侍奉父母的人,我从未听说过。
“世人谁不侍奉长辈呢?侍奉父母就是侍奉长辈的根本了。
“谁不防守戒备呢?乐道好礼,洁身自好,不损德败性,就是防守戒备的根本了。”
要旨及其他:
1、古训曰:“百善孝为先。”这是为人儿女孝敬父母的首要责任,做善事最先就是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身为媳妇则要孝敬自己的公公和婆婆。
2、身为儿女者自己的言行若不坚守仁义道德,就会累及父母。故守身就要洁身自好,不能同流合污,不能失其身做出不仁不义损德败性的事。(性:本性良心)。
3、常言道:“父恩如天高,母恩如地厚。”为人要尽孝道,这是为人的本分(本分:本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本性中具有的美德。若不躬行尽孝道,接下来怎能好好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4、上孝承亲心志(心志:意志;志向;抱负),继承父母行道立德之崇高志向,乃德孝也。下孝养亲口腹(口腹:嘴和肚。借指吃喝),供给父母生活必须品,使父母得到温饱。
事例:
在清朝,民间传颂一则孝心与智慧结合的贤媳故事。原来,这对婆媳立誓终生茹素。
有一次,年老的婆婆被病痛折磨得苦不堪言,病后身体非常虚弱,邻居见了就信口开河(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地随口乱说),认为她长期吃素造成营养不良,劝诱她改吃荤食(荤食:食动物肉类的食品及葱、蒜、韭等有辛辣气味的蔬菜),补补身体,晚年要享“口福”。
老太婆轻信邻居的歪理邪说,使她坚持素食的意志开始动摇了。当她突然发高烧,意志迷迷怔怔的时候,便一直吵着媳妇煮田螺汤给她喝,不然就会被邻居骂她对婆婆不孝敬。
此刻,媳妇听到响亮的声音,跑出户外,看见有一个小孩两手各拿一石互相撞击,她当下心生一计,于是答应婆婆的要求。
媳妇到户外捡了许多小石头,放进大锅里洗得“啦!啦!啦!”作响,有意让躺在床上的婆婆听见她正在煮田螺加老姜。
婆婆喝了石头姜汤,风寒退了,伤风感冒也好了。然而,她却愁容满面,跪在佛前忏悔流泪,责怪自己误听邻居之言,遭来吃荤破戒之罪过。
贤慧的媳妇见婆婆正在痛切反省,于是告知真实情形——“婆婆,您喝的是‘石头姜汤’,没破戒,您还是诚心持守戒律。”婆婆听了感激得热泪盈眶,顿觉媳妇的品德是那么的高贵,其形象越来越高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