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四)孟子《孟子》
不可兼得舍生取义
孟子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孟子·告子篇第十章》(节选)。
注释:
苟:草率;不慎重。
辟:同避。
意译:
孟子说:“我爱好鱼,也爱好熊掌;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便舍弃鱼而取熊掌。
“我珍爱(珍爱:珍惜爱护)生命,也珍视正义;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便舍弃生命而维护正义。
“我虽然珍爱生命,如果有比生命更值得我珍爱的,我就不会草率为了保存生命而舍弃正义。
“我虽然厌恶死亡,但是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当我面对这种祸患也就不逃避了。”
要旨及其他:
1、两者不可兼得时,应以贵贱、主从、轻重、本末来取舍。保持人本有的羞恶之心。
2、合乎正义的事与生命之可贵,世人皆爱惜,但两者不能兼得,智者宁愿选取正义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因为不义之耻辱远胜于死亡。所以有句话说:“生得耻辱,不如死得光荣。”
3、常言道:“人生就像一篇文章,最要紧的是其内容(道德充实),不在乎其长短。”所以,当你面对名利的诱惑或高官厚禄的引诱时,你会依然坚守本性良心和坚持仁义道德吗?
事例:
吴凤幼年就跟随父母从中国福建迁居到台湾。
当年,吴凤二十多岁就被清廷任命为阿里山的抚番通事。由于他待人诚恳,积极改善山地同胞的农业生产和医疗问题,以及解决番民和汉人的纠纷,所以深得地方人士及山地同胞的爱戴。
那时,山地同胞有一种迷信的风俗,就是每年须用人头祭神的恶习,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吴凤为了革除恶俗,再三约束、劝导“不要用人头祭神!不可杀人!”但是,山地同胞就是不听吴凤的告诫。
“我们要用人头祭神!”山地同胞不容易动摇的恶习真教吴凤痛心到了极点。
当年,吴凤七十多岁,农作物歉收,几个番民头目又再向吴凤恳求猎取人头来祭神。最后,吴凤拿定了主意,他说:“你们一定要用人头来祭神,那么,我只准许你们这次猎取一个人头,以后就不能这样做了。记住,明天中午有一个穿红衣戴红帽的人,他骑着白马,经过我办公室的地方,你们就可以砍下他的头来祭拜你们的神。”
原来,那个穿红衣戴红帽骑着白马被砍头的人就是吴凤。
吴凤为了革除山地同胞的恶习而仁至义尽,但当地的农作物依然歉收,山地同胞疾病缠身,这时候他们才醒悟杀死他们尊敬的吴凤的报应就是天谴。从此,阿里山及各地的头目共同立誓废除猎取人头祭神的迷信风俗。
浅析:
吴凤虽然憎恶死亡,但是有比死亡更令人憎恶的事,就是山地同胞猎取人头来祭神的恶习。吴凤为了教化、革除番民的不良风俗,所以他用死来感化他们,他舍生取义,需要割下他的头,牺牲自己,以便保住更多人的头,他遭遇此祸患也就不逃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