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7日星期五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真知真行不言之教

《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五)老子《道德经》

真知真行不言之教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经·体用章第二》(节选)。

注释:
圣人:品格才智德行极为出众的人,言行达到自然无为与道同体的理想人物。如老子,孔子,孟子,虞舜等。
无为:发自本性,顺其自然发出来的所作所为。
恃:依赖;仗恃。

意译:
    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所以,圣人之行为以无为用事,发自本性,纯任自然。
    2、行不言之教
    圣人用自己真诚自然的行为来感化人,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
    3、万物作焉而不辞
    圣人尽己所能只要能利益人类万物,虽然是小善或小事,也不推辞。
    4、生而不有
    圣人促进了万物自然生长而获得了成就却不以成果为己有,情愿身处低微,不居功名。
    5、为而不恃
    圣人不但“生而不有”,也不仗恃自己的才学或能力,真知真行,做得顺其自然,只知实践自己应该作的事而尽心尽力。
    6、功成而弗居
    圣人成就了万物却不自居其功德而是事成身退。
    7、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夫惟弗居”指上言“功成而弗居”。
    圣人事成身退,不自居其功,反而得到众人的敬爱,所以他建立的功绩才能长久流传。

要旨及其他:
    1、躬行(躬行:亲自实行)上述前六项真行,可以修成圣贤,也是献身于教化工作者应有的好榜样,更是乱世修行人应尽心竭力奉行的六项真行。
    2、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用自己真诚自然的行为作为道德的示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修己化人,使人信服。当行易行之事在不言中完全由自己作起,行不言之教。
    3、你牺牲奉献,作了很多有利益人民大众的事,因此你会居功自夸吗?你会作居功傲世之想吗?然而,圣人却“生而不有”,不以成果为己有,仍然甘心固守下位,以行功立德为分内事,结果其功德地位反而可以保住而且长久。
    4、有些人为了想永久保有权势地位而你争我夺,争强好胜,所以双方造谣诽谤,贬低对方抬高自己,结果反而暴露了自己的人格低下,道德败坏。为何不效法圣贤,效法天地的大爱呢?谦虚地把自己的成就推让给别人或推让给上天,不图回报(图:谋求;贪图),不计得失,不居其功,事成身退,及时引退让贤。如此,“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其形象反而显得高大,也因此会得到众人的赞许与爱戴,他建立的功业才能长久流传。

事例:
    舜初到历山耕田。当时历山杂草丛生,山地人烟稀少,经过舜辛苦的锄草、松土、施肥,贫瘠的土地变沃土,耕种才有收获,然后他把农作物取回家孝顺父母。
    历山附近的农民见舜耕种有收获,便纷纷争着前来占用土地。
    舜有谦让的美德,他不跟农民争强斗胜,反而把自己肥沃的耕地让给他们,并把自己开恳荒地的经验告诉他们,也帮助他们锄草、松土、施肥。舜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化了当地人,因此大家都向舜学习。从此,大家都能互相谦让,互相帮助。
    舜到河滨去学做陶器。当时,河滨的陶户不认真,做出来的陶器又粗又不整齐。舜身体力行(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认真研究土壤的性质,制作的技巧和火候的把握,经过反复试验,所生产的陶器没有粗糙或破损的现象,质量都提高了。
    河滨的陶户见舜制作出来的陶器品质精美,大家纷纷向他请教。舜乐于助人,把自己的制作方法和工作态度让大家分享。从此,河滨的陶户家家户户制作出来的陶器既精美又耐用。
    舜经商诚实守信,童叟无欺,他的品德受到大家的尊敬与爱戴。

心得点滴:
    舜在历山耕种,把自己开垦出来的沃土不勉强也不做作自动让给农民,又教他们耕种的方法。他用自己真诚自然的行动来感化人,身体力行,行不言之教。这是由本性之自然而作,其境界已经达到真知真行,这就是舜的德行。
    舜起初在河滨学习作陶器,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后来把自己制作出精美陶器的经验和工作态度,不勉强也不做作而是自动耐心地对当地的陶户讲授,与大家分享,应当作的事完全由自己作起。此乃由本性之自然而作,真知真行,行不言之教,这又是舜的德行之一例。
    舜的品德、才智出众。他无私的奉献,人们自然对他感恩戴德。他每到一个地方,人们被他的贤德感召而纷纷追随他,住在他的周围。
    尧帝不论舜出身低贱,不论职位或收入高低,只因为舜心胸宽大,正心诚意,五常八德不失,唯道德唯贤能是举,所以才把帝位禅让给舜。
    舜帝虚心纳谏,晚年把帝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三位圣哲皆承传道统,为后代修行者的典范。
    ——事例及心得点滴节选自《以身作则·明理行孝》见笔者编著《江流万古·歌吟正气》于201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