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一)曾子《大学》
道德为本财物为末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曾子《大学・释治国平天下》(节选)。
注释:
施夺:互相争夺。
悖:不合常理。
舅犯:晋文公重耳的母舅狐偃,字子犯,曾护卫公子重耳流亡在外。
亡人:重耳流亡在外受尽折磨,自称亡人。
意译:
本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所以,君子待人接物显现出五常八德,常常行功立德,有了光明磊落的德性,亲民化众,使人人明心见性,必能获得民心,有了民众的尊敬与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了土地,才有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才有资源用之于民,造福老百姓。
本文: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德行是国家的根基,财物是身外物,是短暂的枝末。如果看重枝末的财物却忽略根本的德行,等于在上位者与民争夺利益,人民也就各施手段跟你争夺了。
本文: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因此,在上位者若将百姓的财物搜刮于其身,人民就会生活穷困而流离四散;反之,在上位者若能分散财物,广施恩惠于人民,人民的生活得到温饱得到保障,就会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百姓就会聚集。
本文: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这个道理就好比你说的话不合情理,人民百姓就不跟你讲情理。同理,你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和货物,那么,你的钱财和货物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走或自己胡乱地花掉。
本文: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书经《康诰》篇说:“伟大的天命不是固定在一个人身上,是依时机在改变。”就是说,国君行仁政善德才能得天命,不行仁政善德就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珍宝,以善人行善德当做珍宝。”舅犯告诫重耳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珍宝,只有把对亲人的仁爱当作宝贝。”
要旨及其他:
1、道德为根本,是永恒的保有;财物为枝末,是短暂的享用。用人贵在品德第一,才能第二。
2、在上位的领导人或握有权力者,如果一味敛财自富,贪污腐化,必为人民唾弃,损德败性者必成历史罪人。
3、“货悖而入,亦悖而出。”其理亦同“非道而得,得而失之”。
4、“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在生活中待人接物显现出五常八德,不忘为民谋福利,修己化人,其所作所为皆能建功立德,迈向康庄大道。“是故财聚则民散”:谋求财货和私利者,贪赃枉法(贪赃枉法:官员贪污受贿,利用职权歪曲和破坏法律。“赃”指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其所作所为仅只满足个人的私欲和享受。上述两种人在人世间同样度过短暂的一生,但其结果有天壤之别(天壤之别:形容差别极大,如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5、诚善、仁义合天心,被喻为珍宝。天道福善而祸淫,故人行诚善、仁德者合天意,天命必乐于归依。
6、当政者善于为人民谋福利,散财则民聚;反之,如果一味为自己贪污聚财则民散。试看从古到今,几度兴国安邦又几度国势衰亡呢?正如古人所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矣!……
事例:
有一天,魏武侯和吴起乘船顺西河而下。在半路上,魏武侯望着河水高山赞颂道:“河山地势是多么的美丽险要!这真是魏国的宝啊!”
吴起说道:“人主(人主:君主)的仁德才最重要,河山的险要不重要——在德不在险。
“从前,三苗氏的地势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有鄱阳湖,由于自己不重视德义,终被夏禹所灭。
“夏桀统治国家的时候,左边是河济,右边是泰华,南面是伊阙,北面是羊肠,由于施政残暴不仁,终被商汤放逐。
“殷纣王的时候,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北面有常山,南面有大河,也由于施政残暴不仁,终被周武王所灭。
“这些例子都在乎人主是否有行仁政善德,不在乎河山的险要。如果人主不注重本身的修德,现在在船上的人可能都是你的敌人啊。”
魏武侯说:“说得真好啊!我明白了!”
——《说苑卷第五·贵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