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一)曾子《大学》
修养自身先正其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曾子《大学・释正心修身》。
注释:
身:此处的“身”字代表“心”字。由于心的影响,身就有四种状态:忿懥、恐惧、好乐和忧患。
忿懥:愤怒。
好乐:喜爱。
心不在焉:心思不集中。
意译: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强调“修养自身,必须先从正心开始”,也就是说修养自身品德者,首先要从端正自己的心思开始。
一个人如果心中表现出愤怒之情,就无法保持本来之公正,身就无法端正;如果表现出恐惧之情,自心就无法保持公正,身就无法端正;如果陷于过分的喜好,自心就会有偏执,身就无法端止;如果陷于忧愁、痴呆之状,身也就无法修好。
一个人不专心,心猿意马,心不在焉,眼见了的东西却像没看见,聆听了却不懂得其意思,饮食了却不知其味。
以上就是说:“修养自身品德,首先要从端正自己的心思开始。”
要旨及其他:
1、由于心影响到自身再从处境表现出来的四种状态就是“忿懥(愤怒)、恐惧、好乐和忧患”,虽然这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偏激。《中庸》上也有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如果不保持中和,那么偏激的心就会被七情六欲所影响。心不正,怎能好好地修身呢?故修身首先在正其心。
2、心生愤怒就责怪埋怨;心生恐惧就惶惶然不可终日;心生好乐就贪得无厌,贪小失大;心生忧患就忧愁困苦且患得患失。这些都是因为“心不得其正”就会影响“身不得其正”,影响我们的品德修养,甚至误入歧途。
3、如果你心不在焉或心猿意马,你会记得当时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食其味吗?一旦放心——丢掉一切顾虑和牵挂,恐怕就要失去其警觉而使人趋向于损德败性的边缘。
事例:
六祖惠能大师离开了猎人队,来到广州法性寺。
当时,法性寺的广场竖起了幡旗(幡:fan音“番”,狭条垂直的旗);有两位和尚对着空中飘扬的幡旗在争论。
甲和尚说:“是风在动。”
乙和尚说:“是幡旗在动。”
惠能见两位和尚争论不休,便对他们说:“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旗在动,是你们俩人看到幡旗的心在动。”
惠能一语让俩人立刻恍然大悟。
浅析:
佛家说:“一念善心起,诸事皆吉祥;一念恶心起,种种灾难生。”
因为心在动,所以风、幡旗、烦恼或其他欲望也随心而动,如果没有心的作用(心不在焉),心中无风也无幡旗(视而不见),也就没有动、静之分了。
重要的是“心”,没有心的作用,就会“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修行修心,悟道悟心,参禅参心……
人心善良,可以使人修成圣佛;人心邪恶,可以使人坠入无底深渊(深渊:极深的水,比喻危险、困难或罪恶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