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陷溺·援之以道》崇汉编著
(三)孔子《论语》
以孝敬心奉养父母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论语·为政篇第七章》。
注释:
子游:子游是孔子的弟子。
养:供给饮食及生活费用;奉养。
敬:尊敬;恭敬;敬仰。
意译:
子游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回答说:“现今一般孝子孝女,只做到供给父母饮食及生活费就算尽孝了。至于饲养狗和马等动物,也一样只供给它们食物。如果不以孝敬的心来奉养父母,那么,这跟饲养犬马又有何差别呢?”
要旨及其他:
1、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亲属关系,在动物身上则表现出亲爱的关系,所以有一句话说“虎毒不食子”。然而,人有道德感情,动物则无,动物只有动物性的爱。中国文化的伦理道德用“慈”作为父母对子女的感情,用“孝”作为子女对父母的感情。
2、儿女赡养父母,这是为人最基本的责任,也是“孝”的基础,不仅在物质方面使父母得到满足,也要对父母时常表示关怀和慰问,使父母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精神得到慰藉,这样才真正算孝敬父母。其实,父母不在乎物质的满足,重要的是儿女的敬爱与关怀,这样,只要诚敬赡养,虽贫亦乐。(诚敬:心诚实而意庄敬。庄敬:恭敬谨慎。)
3、为人要心志坚决,诚心修行了愿,修身养性,救世度人,以行功立德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此乃德孝也,也是大孝。
4、有些子女以父母长得丑陋(丑陋:形容面貌或样子十分难看)为耻,于是不敬爱自己的父母,算是悖德悖礼(悖:违背;不合常理),何谈孝顺呢?你因为贫困吗?父母得不到物质的享用吗?无需为这些烦恼,你只要真心诚意去敬爱、关怀父母,父母肯定会体谅、心满意足而感到无限的快乐。
事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浅析:
母子分别时歌颂慈母为儿子缝衣服的爱心。这首诗从古至今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传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缝衣的“线”和穿在儿子身上的“衣”,比喻母与子骨肉相连的关系。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慈母把儿子的衣服一针一线缝得密实耐穿,表达了她对儿子的深切关怀和深切地盼望他早日归来。
寸草心:寸草指小草,比喻子女的孝心。
三春晖:在春季,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晖:阳光。意即春天的阳光,比喻母爱或父母的恩情像春季里温暖的阳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是说,小草难以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惠,小草懂得感恩阳光雨露润泽之恩,那么,为人儿女呢?后来用“寸草春晖”比喻儿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德。
《游子吟》这首诗赢得了天下儿女对慈母深情的怀念。所以,孔子劝勉为人儿女要以“孝敬的心”来奉养父母,不然,只是供给父母饮食及生活费,这跟饲养犬马有何差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