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学习》前人著
戒定慧(一)
一、前言
释迦牟尼佛,一生行脚弘化,说法四十九年,遗留下的教言,后世的弟子把它编成经、律,论三大类,成为三学。而三学的主要内容为戒、定、慧。戒、定、慧三学又称为三无漏学。无漏就是我们所做的功德不会流失掉。我们可以看看周围的人,或是自己,做很多善行,但是都流失掉了,最后只得到福报。例如:赚很多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或很高的学识,这些叫「福报」。福报不能消业力、去烦恼,更无法避劫数。(例子:行善得福之例,无法避劫)所以一般世人所行之善叫有漏之功德。所以我们修道要修无漏之功德,要修无漏之功德,必先了解戒、定、慧三无漏学。
二、纲要
(一)戒学
戒就是止恶修善,为修行之首要,依此可以资定。定是息缘静虑,依定而发慧。慧者可破惑证真,以此而成佛。
在任何宗教都有制定信徒应遵守的戒律,如儒家的三省四勿,佛家的在家戒与出家戒,天主教的十诫,回教的五功,道中的十五条佛规。
甲、儒家四勿
非礼勿视:眼睛要看好的,看别人的优点,若是看了不该看的,或经常看别人的缺点,眼晴就会受到污染,心就会不清净。
非礼勿听:耳朵是要来听圣音,不是来听是非,若是听了不该听的,会污染我们的耳,使心灵不清净。
非礼勿言:口是要来传达 上帝的福音,宣扬圣人之言,不是来说是非。若是说了不该说的话,会造口业,使心灵不清净。
非礼勿动:做任何事都要合于真理,不合理的不要去做,不正当的地方不要去(例如赌场、舞厅),那些地方都是灾祸之源。
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个人若每天用三省四勿来反省自己,就不会太大的过失,也可称得上为修道的君子。
乙、天主教的十诫
在圣经旧约《出埃及记》与《申命记》有数处经文记载 上帝在西奈山启示给摩西,铭刻在两块石板上的诫条。
丙、回教的五功:五功乃回教的柱石,即念、礼、斋、课、朝五功。
念:默念真主,使人能正心,无杂念,专一信心。
礼:礼拜真主,在礼拜时,不但身体、衣服、地方要清洁,时间要正确、方向要端正,以诚意之心礼拜「阿拉」真主。每日礼拜五次,每七日聚礼一次,每一次两大会礼。
斋:即封斋,日历每年九月,回教徒白日不饮不食,直到日落后才可以进饮食。凡是成年理智健全之人,无论男女,每年斋戒一个月。其意义有二:
其一是顺从主命,去除私欲,使人养成宁静、诚实、忍耐、知足、刚毅刻苦等美德。
其二是让富有的人尝试饥饿的痛苦,才能感觉贫民饥饿之人的可怜而发出恻隐之心。
课:即天课,是奉主命而定的赋税,每年年终由所有生产总额减去生活费用,拿出2.5%作为救济贫苦的慈善费。
朝:就是朝观「天房」,这是回教徒每年在麦加的大聚会,时间是在斋月期满后的第七十日(回历十二月十日)。借着到天房朝观圣迹,而激起对圣者敬仰,产生见贤思齐之心。
丁、佛家的戒律
所有的宗教之中,以佛教所制定的戒律最多,也最为严谨,它分为在家戒与出家戒。
在家戒:就是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酒、不妄语),也就是一般在家居士所要遵守的基本戒规。
出家戒:就是出家众如比丘、比丘尼所要守的戒律,非常的严格,比丘要具足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所受的戒律共有三百四十八戒。
今天我们修道是在红尘中修,不是出家,所以不必象比丘、比丘尼要守这么多的戒律。但是基本的戒律,如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酒、不妄语)一定要遵守。
那么,我们为何要遵守戒律呢?戒就是止恶修善,我们人会犯的罪,不外乎是身、口、意三业。身、口意三者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所以世尊住世时,为了防止弟子有为恶的行为,所以定下种种的戒规。
当佛要涅槃时,众弟子都很伤心,其中一个弟子叫阿难问曰:「佛在世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您的教导,做错了您会纠正我们,现在您要离开我们了,将来我们要以何为师?」世尊曰:「以戒律为师。」可见戒律是非常重要,它是我们每位修行人的老师,不管在任何一个地方,在佛堂、在家里、在外面、在顺境、在逆境、在人多的时候、在单独的时候,戒律就是我们的老师。
现在我们来看看身、口、意,会造下什么恶业?
身有三恶:杀、盗、淫 }
意有三恶:贪丶嗔、痴 } 十恶业
口有四恶:恶口、两舌、妄言、绮语}
身业:身是一切的苦本,有杀生、偷盗、邪淫等恶业。
①杀生——所谓杀,并非只是指杀人而已,而是指杀害一切有情生命的行为。杀有:亲杀、赞杀、误杀、间接杀、自杀。世上若杀生多,会带来刀兵劫、天灾、人祸。为免去刀兵劫,一定要从戒杀开始,例如在布宜诺市的一间大屠宰场,一天最少要杀二万头牛。在因果律中,一刀一命将来都要偿还的,所以杀生多的地方灾祸也多。吃肉也算杀生,虽然我们没有亲自杀,但也算间接杀,所以不吃肉可以远祸,而且有吉神拥护。
②偷盗——偷是不义的行为,如偷钱、偷东西、贪污、贪小便宜,不告而取也叫偷,而且会愈偷愈穷。中国有句谚语:「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可见任何的犯罪都是由小处开始,所以我们不得不谨慎。
例子:有一对母子到超市去,小孩子不懂事,偷了东西,妈妈告诉孩子快点藏起来。后来这个孩子渐渐养成偷的习惯,越偷越大,最后被关到监狱去了。所以从小的教育很重要,一开始就要教孩子,在家不可偷钱,到学校不可偷同学的铅笔或橡皮擦。我们若不谨慎小处,将来可能因偷盗而带来杀身之祸。
例子:以前有两个人去旅行,正好经过果园,这时他们正好很渴,就随手摘了水果吃。吃完了之后,其中一个就把一串钱挂在树枝上,另一个就问道:「为什么这样做?反正园主也不在。」他说:「我们吃了别人的水果就该付钱,所以我把钱挂在树枝上,虽然园主不在,若没经过主人允许而吃了别人的水果又没付钱,这跟小偷有什么分别?这虽是一个小故事,但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③邪淫——万恶淫为首,因为邪淫带来很多家庭的不幸,以及病源。所以非正式配偶、非时、非处都算邪淫。
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二十七节:「你们听见有俗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虽然西方社会比较开放,但是还是不能邪淫。看到年长的妇女把她们当作阿姨或姐姐,年幼的看作妹妹或女儿,古谚云:「淫人妻女,妻女被淫。」不可不慎。
意业:贪、嗔、痴三毒。
①贪——就是不知足,自己拥有了,还要更多,或是吝啬财物舍不得给人家。
贪是贫穷的种子,会越贪越穷,我们看看几乎所有乞丐是又贪心又吝啬,所以贫穷。
圣经提摩太前书第六章七至九节:「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但那些想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中。」我们可以看看周围的人,因贪财而掉入财的陷阱,因贪酒而掉入酒的陷阱,因贪色而掉入色的陷阱里。
《道德经》:「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一个人若能知足,就不会起非分之想。
②嗔——嗔心一起魔来居,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一起,会使人疯狂,失去理智,而做出后悔之事。又云:「火烧功德林」,也就是嗔心一起,一生所积的功德可能毁于一旦,所以嗔心起时要知道降伏。
故事:有一位将军向白隐禅师问道:「真的有天堂、地狱吗?」禅师反问他:「你是做什么的?」回答:「我是一位将军。」禅师此时哈哈大笑的说:「是哪一个笨蛋请你当将军的?你看起来简直象一个屠夫。」将军听了大怒,拔出身上的佩剑,指着禅师说:「你说我象屠夫,真是岂有此理,看我宰了你!」这时禅师对他说:「地狱之门由此开了!」将军一听,猛然惊觉,赶快收回宝剑,很羞愧地向禅师道歉:「对不起,请原谅我的失态。」禅师很祥和的对他说:「天堂之门由此开了!」这故事启示我们,天堂、地狱是存在的,当嗔心起时,地狱之门就开了;当忏悔感恩时,天堂之门就开了。
③痴——没有智慧,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故一而再的犯错,错上加错,如此恶性循环,以致烦恼痛苦无止期。
例如:去追求命中所没有的财、色、名、利,不只得不到,而且可能会惹来灾祸。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