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7日星期二

《讲义学习》戒定慧(二)

《讲义学习》前人著

戒定慧(二)

    口业:恶口、两舌、妄言、绮语。
    很多的罪业都是从口造下的,俗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吃了不应该吃的东西,因此带来病源,说了不应该说的话,结果带来灾祸。所以要谨言。
    圣经雅各书第三章五至十节:「舌头在百体里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看哪,最小的火能点燃最大的森林,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各类的走兽、飞禽、昆虫、水族本来都可以制伏,也已经被人制伏了,唯独舌头没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恶物,充满害死人的毒气,我们用舌头赞颂主,又用舌头咒诅那照着神形象被造的人,赞颂和诅咒从一个人里出来。
    恶口——以恶毒污秽的话骂人,俗语:相骂没好言,一旦对骂起来,总是拣一些最利,最恶毒的话骂对方,语言的冲突所带的祸害,彼此间可能成为终身的仇敌,所以恶口骂人是不和的起源。
    例一:有一个小姐跟肉店的老板起冲突,她很生气,回到家里天天都诅咒肉店的老板切掉手指。之后一星期她又去肉店,看到老板手包着白布,可能是切到手指,这时她很难过的哭了,回到佛堂忏悔,说:「她不应该诅咒别人,让别人切到手。」所以当我们的咒言应验了,自己也会很难过,这叫良心的惩罚。
    例二:有一个太太,先生天天骂她,她很生气,向天诅咒,希望她先生得口腔癌。一年之后,她先生真的得到口腔癌,她后悔极了,因为自从她先生得病以来,经济发生问题了,而且还要照顾先生,陪着先生到处去诊病,当然后悔也来不及了。俗语:你若诅咒别人,那诅咒会回到你的身上。就象对天吐痰,最后还是掉在自己的脸上。
    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使别人的家庭失和,朋友失和,同修之间失和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气。
    妄言——就是不诚实的话,夸张的话,将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修道人要说实话,否则骗別人等于是骗自己,说一句谎话要用十句来掩饰。
    圣经雅各书第五章十二节:「我的弟兄们,最要紧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着天起誓,也不可指着地起誓,无论何誓都不可起,你们说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
    绮语——轻浮之语、恭维、谄媚、取悦的话、花言巧语,或下等的笑话,这一些都叫绮语,绮语能让人产生淫欲、荡人心志。
    以上所介绍十恶是我们一般凡夫俗子所容易犯到的,所以戒律的目的在于止恶丶修善,把贪、嗔、痴化为布施、慈悲、智慧,把恶言恶语化为善言善语。故修道第一要从持戒入手。

(二)定学
    即睹善恶境相而心不乱,是名为定。
    定是息缘静虑,是治心的切要工夫,修道必须从持戒做基礎,依戒才能生定,这定的工夫并非我们所了解的外相禅定,而是一种真正内心的禅定。
    一般禅定盘坐而坐,口诵一些词句,借此而达到心念专一集中,但是这种禅定方法,只是让内心得到短暂的镇静,而无法解脱人心中真正的苦恼,就如一杯浊水,它在静止时,上层表面是纯浄的水,而污浊的东西往下沉;可是当它动时,这杯水又恢复原来的浊水。那么真正纯净的水,不管在动、静中都是纯净的。
    而真正的禅定是不管在动、静中,心境都能保持清净祥和。它是没有固定的形相、坐法,是一种心的禅定,也就是不管在顺境或逆境,心都能保持清净,不会被外境所动摇,叫真正的禅定。
    故事:八风吹不动
    苏东坡是宋朝的大文豪,亦是一位修习佛法的居士。有一天他做了一首偈语,自认为很好,就派了一个差使送到对江的佛寺中给佛印禅师,请他印可。
    佛印禅师接过来一看,写的是:「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稳坐紫金莲」,这虽是一首赞佛偈,佛印禅师当然知道他写这一偈语的用意是自称自己的修为已经到了「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了,(八风即: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可吹动人心无形的风),请佛印禅师给他印可,也好让禅师赞扬他一声:「修为高深」。
    可是佛印禅师是一位有道的高僧,绝对不会随便瞎恭维人,见东坡居士有点言过其实,有意要试探他,就将送的书笺背面批上四个大字:「放屁!放屁!」仍交人带回去。
    苏东坡自从差人去后,就沾沾自喜,以为佛印看了偈语后,必定大为赞赏。过了一阵子,派去的人回来了,苏东坡就忙着问说:「佛印禅师看了我的偈语怎么说?」差使回答:「他没说什么,只是在原笺上写了几个字,请学士自己拿去看吧!」苏东坡接过来一看,但看四个大字。这下把他气坏了,说:「岂有此理,想不到这个老和尚这么没见识,难道我的话完全不对吗?我非要亲自过江找他理论不可!」一怒之下,随即叫船过江去和佛印评理,当他到了佛寺,不见佛印禅师出来迎接,就叫守门的去通报。守门的人曰:「老和尚吩咐,今天不见客。」苏东坡更生气,自己直奔禅房,见禅房紧闭,而门上却贴了一首诗:「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也就是说一个能八风吹不动的人,应该是外面的一切荣辱,毁誉都不会动心,今天不过是说了一句:「放屁!」你就放不下,忍不住的来找我评理,这不是一屁把你打过江来了吗?这一点都不能忍受,还打什么诳语:「八风吹不动」呢!东坡居士是个聪明人,一见之下大生惭愧。
    这个故事是在中国宋朝时代真实的故事,它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在我们周围生活环境之中往往有很多的诱惑、冲击、考验、顺境、逆境在扰乱着我们的心。若是没有足够的定力,很容易掉入陷阱之中,其结果就是痛苦、烦恼。就如故事中的诗人,他自认为已修得八风吹不动了,结果一句讥笑的话,就把他激怒了。
    若我们心中有骄傲的种子,外来的赞美就会使我们动心;若是心中有嗔恨的种子,外來的毁谤、讥笑就会使我們动心;若心中有贪名贪利的心,外面的名、利就会使我们动心;若是我们心中有不满,埋怨的种子,当我们处逆境时、生病时、失业时,这些苦会使我们动心。
    世上的声色犬马的享受也会使我们动心,而不想修道。所以真正的定,是心不会被外境(八风)所动,这才叫真定。
    以上两种戒、定是体,有此体然后才能生出智慧,若心中充满着贪、嗔、不滿,那智慧要从什么地方生出来呢?

(三)慧学
    你有戒、定,一定会生出智慧。有戒、定而不能生出智慧,你的戒定就不实在,因为你若有戒恶,心一定很定性,自然能生出智慧,若不能生出智慧,那么你的戒定是假的,也就是错了。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世俗的世智辩听,而是定中所证得的妙智慧。
    真正的智慧: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善,而心不执着,敬上念不,矜恤孤贫。
    何谓自心无碍?清净的本性没有受到善恶、嫉炉、贪欲、嗔恨、劫害的污染,所以在十法界中能很自由自在没有什么牵扰、挂碍之处叫无碍。
    心能无碍就是心很清净,很光明如同明月,又能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善,而心不执着,为什么不执着?因为本性清净。
    你若做善而执着,这叫人天乘,一定会有好的报应,报完就没有了,所以为善而执着就无法使心地光明。我们修道行无住相布施,不执着功德,如此,心才能广大,所以不落人天。若是做了一点善事,就想借着电视或报章杂志宣扬、吹嘘,如此一执着功德就会落空,所以心地若光明,为善就不会执着,不但不会执着,而且要敬上念下。上就是长辈,在家庭中是父母,在道中是前贤有点传师、坛主,敬上是本性中应该有的德性。
    念下,就是常常体念下面的人,在家庭中是我们的子女,要经常教育他们,使他们能修道,子女会修道,将来自然会孝顺,顺从我们。所以有智慧的父母,会引导自己的儿女修道。念下就是要经常惦念后学们是否在修道,是否做错,或坠落,这是慈悲心,也是责任心。
    所以若一个人能达到自心无碍,就是心中没有嫉炉,贪欲、嗔恨,而且又能够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善而心不执着,又能敬上念下,矜恤孤贫,这就是真智慧。

三、结论
    戒、定、慧三学是修行者修持的三种基本工夫,这是循序渐进的。
    戒:即心中无非丶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
    定:即睹诸善恶境相而心不乱。
    慧: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善,而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
    智慧能去无明、断烦恼、解脱生死苦海,但要能得到智慧要先持戒,修禅定,之后才能生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