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0日星期一

《体验人生》反躬自省

《体验人生》崇汉著

反躬自省

    一群修行了十多年的君子为了这次设立的“经典学习班”而前往某地道场服务。他们包租一辆大型巴士车前往。
    他坐在巴士车中间靠窗的坐位上,见某位同修上车来了,她正在找座位。他高兴得仿佛如孔圣人所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同修好友从远方来,与我共同研讨学问,切磋与勉励,一旦豁然悟道,提升个人灵修、知识,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于是,他身心喜悦地叫她同坐,她也满面笑容地坐了下来。
    当时,他和她只有一个正念——难得有这个机缘前往道场服务了愿而欢喜甘愿。
    几天后,他和她回到同一间佛堂学习。他向她问候,不料她不理不睬。他跟她谈话,她微低着头诈听不见或面向别处而不耐烦或简短的回答。她尽量闪避他,不愿跟他谈话,把他当透明,对他则目光充满着怨恨。往日她和他谈笑自若,如今则相反。
    从此,他在她身上感受不到光与热,却感觉到寒冷、陌生……
    原来,道中规定乾(男性)坤(女性)勿同坐。道中包租的巴士车为了避嫌,乾坤亦应分坐。
    不过,在这资讯发达、瞬息万变的时代,更应该“活泼应事”。
    她因为疏忽而被某位同修批评说违反道中规矩,又说是非……
    常言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当他了解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于是低声下气跟她解释和道歉,同时反躬自省,归咎自己,自责、忏悔,今后无论在任何生活场所切记谨守佛规,谨言慎行,循规蹈矩,不能疏忽。
    然而,她耿耿于怀,一直不肯原谅他,反而处处提防他“侵扰”…

随想:
    (一)她对此事若能往好的方面想,就不会对他存猜疑心,扎下憎恨的心结。
    相反,她对他(志同道合的同修伙伴)则目光充满着怨恨,处处提防他而不愿跟他接近,怕他“侵扰”而尽量闪避他(若说侵犯扰乱,不应该是一个修道君子之作为;其实,那是她有意侮辱他)。
    轻轻一考,她的心就缠执纠结,很多不好的脾气毛病就这样完全流露出来了,这跟世俗人有什么分别呢?言行不一,如此修行功夫行吗?既然在修行的道路上艰苦地耕耘了十多年,就须自强不息,认真悔改,不断提升,不断精进。须知,一个肯宽恕别人的人,也会得到上帝的宽恕。
    (二)自责、忏悔,必须要看清自己在哪方面失误、失礼、失言等,认真检查自己的过错,决不二过,才是正确的方法,才有利于进步。
    (三)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为外来诸境而使心烦意乱,要安然面对别人谈论是非、对错,须勇于面对别人的羞辱、误解、藐视、疏远、排挤、恶意诽谤等,上天往往会借各种“事情”的考验来看我们的心。天考人验,这是上天要看我们修行根基的深浅,考验或提升我们使能成就更高的德性,同时不知替我们消掉了多少罪孽和业障,故无论对错好坏,都要对上天感恩。
    (四)我们心念无邪,时时自我反省,若有差错就改,改了就做,在生活中落实宽容、谅解、忍辱之精神。有气量者则能包揽别人的一切过错而不怨天尤人。
    解开憎恨之心结,就能海阔天空,活得更美好,不会因人事之考验而不修道或离开任何生活场所。不为外境扰乱原本清静的本心,则在这娑婆世界中立身行道就能站得住脚而必有成果。
    (五)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然而,世人容易宽恕自己,对别人则严加责备。于是,以脸色待人,双方互相责怪而积下很多怨气。如此,不知考倒了多少人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愉快吗?
    有德性者如孔圣人所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章)。其意是说:“对自己的过失要严格责备(能接受严格的教育者才能成就大业),对别人的过错则尽量宽恕。轻责人过,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
    (六)在这不圆满的人世间,人与人之间若能互相谅解、宽恕、慈爱、信任、尊重,如此,无论在任何生活场所,才会感受到光与热,生活才会愉快、和睦。希望我们用心去实行,好吗?